• 69查看
  • 0回复

[综合] ENCAP2026对乘员监测的要求(上)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昨天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1.背景&定义

2.安全带使用评估

3.乘员分类

4.乘员存在

1.背景&定义

      2026年1月起,欧洲新车测评规程将实行ENCAP2026-2028版。

        由前文《25年6月的新车要按ENCAP2026测试了?》可知,ENCAP2026分为四部分,分别是:

安全行驶Safe Driving

碰撞避免Crash Avoidance

碰撞保护Crash Protection

撞后安全Post Crash Safety

        安全行驶Safe Driving满分100分,分为乘员监测(30分)、驾驶员监测(30分)、车辆辅助(40分)三部分。

         乘员监测的30分中,安全带使用评估、乘员分类、乘员存在各占10分。

安全驾驶测试项分数
乘员监测30
安全带使用评估10
正确的安全带走线5
后排座位占用5
乘员分类10
乘员安全气囊状态4
位置不当2
乘员身材分类4
乘员存在10
儿童存在检测5
碰撞乘员信息5


     “成人乘客Adult occupant”指根据UNECE  R16法规中定义的体重为47kg以上或身高为140cm以上的人。
       “六岁儿童乘客Six year old child occupant”指美国儿童生长圈表中的体重或身高相当于95百分位儿童的人,分别为28kg或125cm。
       “直接感知Direct sensing”通过跟踪心跳、呼吸、运动或任何其他生命迹象来检测车内是否有人的能力。直接感知可能允许也可能不允许对对象进行分类和定位。
        “间接传感Indirect sensing”利用车门开启、压力或电容传感等信息,根据逻辑推导车内乘员或物体的存在的能力。间接感知不区分活人或物体。从2025年起,间接感知系统将不再获得ENCAP奖励。

更多信息,详见前文:

25年ENCAP对儿童防遗忘CPD的要求发生重大调整

CPD报警  
         “警报Alert”警报系统考虑后排乘客的潜在存在(仅),并根据US自愿承诺(2019年9月)提供来自车辆的信号。
         “初始警告Initial warning”车辆发出的第一个外部信号,直接通知驾驶员/ 照顾者可能有孩子在车内。这是驾驶员/照顾者在年辆附近时第一次被警告有孩子被锁在车内。

        “升级警告Escalation warning”在初始信号之后提供,升级警告比初始警告更持久和重复,向驾驶员/照顾者和周围环境提供额外的警告信号,表明孩子可能在车内。

      “干预Intervention”系统减轻对任何被锁在车内的儿童的威胁的行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当警告被忽视且车内温度可能危及生命时,这被认为是最后的手段。

     “CPD警告信号抑制CPD Warning Signal Suppression”信号抑制是驾驶员/护理人员故意采取的行动,以在报警信号开始前延迟报警信号或取消已经开始的报警信号。

        “延迟CPD信号Delay of a CPD signal”延迟初始信号可能是必要的,例如在加油站,这是司机/ 看护人意识到车内有儿童的故意行为。这可以在旅程开始到升级警告开始之间的任何时间进行。

      “取消CPD信号Cancellation of a CPD signal”取消信号是指在司机/照顾者忘记或故意将无人看管的儿童留在车内的情况下停止任何CPD警告。取消发生在车辆被锁定并且(初始或升级)警告开始之后。取消任何警告不得对儿童在车内时的后续警告或干预产生任何影响。
CPD系统停用
        “暂时停用Temporary deactivation”暂时停用CPD系统意味着仅在一次旅程中停用所有警告和干预预。这是司机/照顾者在旅途前和旅途中的任何时候的故意行为。临时停用不得与延迟或取消CPD信号混淆(延迟或取消报警还会继续检测,停用则不会继续检测)。
       “长期停用Long term deactivation”允许CPD系统停用超过一次旅程的系统将不会获得ENCAP的奖励。
       “儿童安全锁child safety locks”本测评指南中的儿童安全锁与UNECE R11中详述的儿童安全锁相同。
        儿童安全锁系统是一种锁定装置,可以独立于其他锁定装置接合和释放,当接合时,可以防止内部门把手或其他释放装置的操作。锁定释放/接合装置可以是手动的或电动的,可以位于车辆的任何位置。

2.安全带使用评估

安全带使用10
正确的安全带走线5
仅安全带扣2
安全带完全在背后1
仅膝腰带2
后排座位占用率5
带占用监测的后排座椅数量/后排座椅总数×55

2.1 一般要求

        安全带提醒系统必须在车辆每次“旅程”开始时启动。在不需要再次启动提醒系统的情况下,允许在旅程中短暂休息。这种长达30秒的短暂休息是为了允许发生诸如发动机熄火等事件时,乘客可能会留在车内的情况。
       所有安全带提醒系都应是视听的,听觉和视觉信号之间应有清晰明显的联系。一旦安全带提醒信号的听觉部分开始,视觉信号必须闪烁并与听觉部分同步(不一定是相同的频率,而是彼此频率的整数倍,例如每个钟声闪烁两次)。

ENCAP2026对乘员监测的要求(上)w1.jpg

2.1.1 视觉信号
       任何视觉信号位置(例如仪表板、抬头显示器、后视镜中控台)必须对驾驶员清晰可见,无需将头部从正常驾驶位置移动。
        安全带系好或佩戴不当时,视觉信号必须保持不变。如果安全带已系好,则在解开安全带后,信号必须重新开始。

2.1.2 听觉信号
        一个“响亮清晰”的听觉信号应在以下至少一项之前部署(由制造商选择):
        (a)车辆已达到40km/h的前进速度;
        (b)引擎已运行90s;
        (c)车辆己经处于“向前运动”状态90s;
        (d)车辆已经“前进”了1000m;
        (e)监管二级警告己完成。
       可听信号的持续时间必须至少为90s,不包括超过3s的间隙,并旦必须以积极的可听信号(不是间隙)开始。不得有超过10s的间隙。

2.1.3 信号结束
       一旦安全带提醒SBR信号的听觉报警部分开始,它必须在安全带未系好或工作不正确的情况下持续。只有当信号运行所需的持续时间或相关安全带已系好并正确佩戴时,信号才能停止。

2.1.4 乘员检测
        针对驾驶员座位,可以假设座位已被占用,因此系统不必须能够检测座位是否正在使用。对于所有前排乘客座椅,必须能够检测座位使用情况。

ENCAP2026对乘员监测的要求(上)w2.jpg

2.1.5 安全带副扣
       需要监控任何安全带副扣。需要工具解锁的副扣不需要监控。

2.1.6 气囊停用开关
       副驾气囊和副驾座椅SBR信号之间不得有任何连接。通过副驾气囊开关禁用副驾座椅SBR对ENCAP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2.2 正确的安全带走线

正确的安全带走线5
仅安全带扣2
安全带完全在背后1
仅膝腰带2


        ENCAP2026版本中,安全带误用测试只针对驾驶员位置进行评估,车内其他位置的误用评估可能会在ENCAP2029中添加。

2.2.1 安全带误用示例

(a)仅有安全带扣

ENCAP2026对乘员监测的要求(上)w3.jpg

(b)安全带完全在背后
ENCAP2026对乘员监测的要求(上)w4.jpg

(c)仅膝腰带

ENCAP2026对乘员监测的要求(上)w5.jpg

2.2.2 警告要求

       如果车辆在开始或旅途中检测到上述任何滥用情况,应发出安全带提醒警告或符合第2.1节一般警告要求中的视听警告。
       从安全带误用开始到发出警告允许有30秒的延迟,以允许系统评估和决定是否需要警告。
        一旦报警信号的可听部分开始,驾驶员可以确认信号并使可听部分静音(仅限),视觉信号必须以稳定的闪烁状态继续。
       在听觉报警信号已被确认的情况下,如果乘员继续使用相同的误用情况或更改为不同的误用情况,则无需进一步发出声音警告。如果在此确认后解开安全带,则必须根据第1.1节重新启动SBR警告。
       系统性能将通过紧身服装进行验证,系统需要具备充足的鲁棒性,为了避免针对测试项的专门优化,ENCAP不会提供服装或驾驶员尺寸和身高的进一步说明。如果主机厂、实验室等相关方出现系统评估、感知方案、使用的服装等争议问题,应与ENCAP秘书处讨论,后者将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评估。

2.3 后排座位占用率

后排座位占用率5
带占用监测的后排座椅数量/后排座椅总数×55

       任何具有乘员检测功能并在座位被占用且未使用安全带时发出符合2.1要求的安全带提醒警告的后排座椅将获得积分。

       后排座椅安全带提醒要求可参考ENCAP2023的要求,详见前文:

ENCAP2023对安全带提醒SBR的要求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14-2-2025 08:26 , Processed in 0.424711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