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正在由传统的分布式架构慢慢演变为域控架构,以博世经典的五域分类拆分,整车分为动力域、底盘域、座舱域、智驾域和车身域,这五大域控肩负着实现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车辆所有功能的重任。在所有域中,智驾域的存在感最高,花边新闻层出不穷,但用户至今尚未真正享受其带来的出行便利;车身域的存在感最低,低到用户以为这是买四送一的赠品,低到主机厂内部爹不亲娘不爱。但就是这样一位谁都不爱的赠品,却是用户接触最多、使用最多的功能,它默默无闻却决定了一辆车的最基础体验。有人说:车身域亮点太少,不值得浪费笔墨。但我想说:车身电子最辉煌的时候不输现在的自动驾驶,辉煌过后才是总结反思的好时机。同时伴随着域架构的演进,车身域的功能也需要进行梳理分工,为当前散落一地的功能,打好硬件平台化的基础。下文从输出控制和输入采集两个角度对车身域的功能进行简单梳理。输出控制站在整车角度,车身域的一大功能就行对整车负载进行控制,这些需要控制的负载,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电机类,灯类和电阻类。(1)电机类。包括四门锁、门把手、尾门锁、电撑杆、雨刮、车窗、座椅调节和通风、后视镜调节和折叠、天窗、方向盘调节和空调等。(2)灯类。包括外灯和内灯。外灯包括近光灯、远光灯、日行灯、雾灯、位置灯、倒车灯、刹车灯、转向灯、门把手照明灯和充电口指示灯等;内灯包括行李箱灯、氛围灯、顶灯、照脚灯、储物箱灯和化妆镜灯等。(3)电阻类。包括后视镜加热、座椅加热、后除霜加热、前风挡玻璃加热和方向盘加热等。以上的三大类基本囊括了车身域需要控制的绝大部分负载,如何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是车域硬件平台化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一、电机类控制电机类的控制可以选用半桥或者全桥驱动进行硬件的设计,在进行芯片选型以及电路设计时,尽量选择同一系列的pin to pin芯片。比如空调和后视镜调节电机正常工作时电流比较小,一般不超过1A,而车窗和座椅这一类的电机,正常工作时电流可以达到8A左右。这两类负载的驱动芯片功率需求相差很大,在进行硬件设计时,最好可以做到根据电机负载需求的不同,可以通过更换不同封装的芯片去适配,而不需要重新layout。此前,车身域的电机驱动大部分是不需要调速的,然后随着越来越多个性化新功能的出现,电机调速渐渐多了起来,比如电动尾门、车窗、座椅通风等。所以在进行电机的驱动硬件设计时,需要保留一定的PWM调速资源,最好大部分电机都支持PWM调速。如果没有预留这样的资源,当产品经理脑袋抽风提出雨刮除了高低速两档之外还希望增加八档调速时,则没法应对类似的需求升级,预留PWM的硬件调速资源可为日后的新功能增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为与产品经理的斡旋提供一些资本。
二、灯类和电阻类控制灯类和电阻类的控制其实都可以选择高边驱动进行控制。首先是电阻类的加热控制,这些往往功率都很高,特别是前风挡玻璃和后风挡玻璃的加热,工作电流基本都是在20A左右。单个座椅的加热会少一些,在10A左右。后视镜加热中规中矩,在5A左右。而对于灯类,功率会比电阻类低一个级别。像常见的大灯,一个的功率在55W左右,工作电流接近5A。其余的灯的功率一般都会比大灯小,特别是现在的LED灯,一般一个灯不会超过1A。当然像矩阵大灯、律动氛围灯这些复杂(花里花哨)的灯还需要专门的驱动芯片以及驱动电路。对于电阻类和灯类选择同样的高驱芯片时,应尽量选择同一系列的pin to pin芯片,根据负载的大小灵活更换不同功率的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