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很多人买车时,是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的,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首先排除某某车,皮儿太薄,不安全”之类的奇谈怪论;也经常看到有人因为“谁更安...
很多人买车时,是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的,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首先排除某某车,皮儿太薄,不安全”之类的奇谈怪论;也经常看到有人因为“谁更安全”的问题在几款车之间举棋不定。
也许是国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差一些,路上不守规矩的驾驶人多一些,所以,大家对汽车的“安全性”格外重视――这种心理好比走夜路要带根棍子,或者,雾霾季里要备口罩。心情可以理解,身处暗藏凶险的车流之中,谁都希望自己的防护罩最结实,万一发生对抗时可以胜出,但具体到买车时,考虑这个似乎又是多余的。
不是要让大家忽视汽车的“安全性”,相反,对汽车“安全性”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而是说,买车时,不必为“安全性”过于纠结。
有人在选车时会仔细地对比配置清单,对涉及安全的配置备加重视,入门级的买家会数数气囊数,专业些的买家会追问是不是配备了ASR、ESP。对比来,对比去,纠结就来了,比如说,这个车多两个气囊,或者那个车少了个胎压监测,到底哪个更安全一些,确实颇让人费脑筋。
其实,就算你再懂行,费再多的脑筋,也没办法搞明白,眼前的这两款车,到底哪个更安全一些。因为汽车安全涉及的方面太多了,有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有车身结构方面的,也有配置方面的;有设计方面的,也有调校方面的……总之,一个普通买家,看看手里的配置清单,没办法去判断车子的安全性到底如何?
有没有能判断的人?应该说是有的,专业的碰撞测试机构给出的结果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的NCAP,欧洲的、日本的、中国的,还有美国NHTSA(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和IIHS(公路安全保险协会),都会发布一些汽车碰撞测试结果。尽管这些测试不够全面,尽管有的测试机构的公正性受到质疑,但这些测试结果总比你手里的这份配置清单更能说明问题。
换句话说,我们判断一款车的安全性,比较靠谱的还是看这些测试机构的测试结果。
我偶尔会翻看一下主流测试机构发布的测试结果,发现同一价位区间的同级车,安全性的差别并不大。
我知道有人对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国版的NCAP)有些看法,所以就找来公认比较权威的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的测试结果。IIHS的主要测试方面有“40%正面碰撞”、“25%重叠正面碰撞”、“侧面碰撞”、“车顶强度”、“头部限制与座椅测试(类似‘鞭打测试’)”这几项。
中国销量最大的是紧凑型轿车,我们就拿紧凑型轿车举例。美国市场上几款主流紧凑型轿车在IIHS碰撞测试的成绩都差不多,除了2012年IIHS独家开始的“25%重叠正面碰撞”一项外,其它各项基本都能拿到“good”的最好成绩。我重点看了看在中国市场上也有销售的几款车,大众Jetta(速腾)、本田思域、马3(昂克赛拉)在“25%重叠正面碰撞”项目上也能拿到“good”,福特福克斯、现代伊兰特(国版朗动)在这个项目上得到了个“A”(acceptable,可以接受),丰田卡罗拉、雪佛兰科鲁兹得了个“M”(marginal,勉强及格)。
小角度的“25%重叠正面碰撞”测试项目比较新,很多车,包括一些豪华车都在这个项目上得过差评,随着各厂商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估计再过一两年,主流品牌的主流车型在这个项目上也会向“G”看齐。
2012年最早参加25%小角度正面碰撞的车型中,豪华品牌车表现也不好。 我还看了一下NHTSA(美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测试结果,这些车都能拿到“五星安全”,当然,具体项目上成绩有点差异,你这项得分高点,我那项得分高点,总之还是处在一个安全级别水平。
主流品牌的同级主流车型,在安全性上不会有明显的差别。也就是说,大家的水准都差不多,可能你这方面强点,我那方面强点,谁也不敢说在安全性上就能明显领先于对手。
所以,如果你要选的是同一个价位区间的同级车型,基本不用为谁更安全的问题去纠结,因为基本都在一个水平线上。
我这里指的是主流品牌的“主流”车型,如果是在老平台上或者是低一级平台上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的车型就另当别论(据IIHS的研究,不同级别、不同年代的车型,安全性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个别主流品牌的主流车型,居然没有装备“主流”的安全配置,比如说ESP(或曰VSC之类),甚至连后防撞梁这样基本的装备都能省掉,这种明目张胆的“减配”行为,大家还是不要支持为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