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944查看
  • 0回复

[国家强制认可] 汽车安全之二:中欧NCAP如何评价安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8-6-2015 07:30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4-2-2015 19: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非常抱歉,日常工作繁忙,一周才更新一篇稿件。在上篇系列文章中,予墨要讲的其实就是一句话,关心汽车安全,必须要将重心放到关注人的安全上。只有人安全了,一切都好说。那么,具体到车辆的标准评价上,行业公认的C-NCAP和E-NCAP标准又是如何确定的呢?
      全球汽车碰撞标准的建立,均是统一的碰撞条件下,根据不同的车型参数,判断车内、车外人员在碰撞中会受到多大伤害。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是,即便是这样的标准,它也和油耗标准一样,只有参考意义,而不能作为汽车安全的唯一评判标准。
      今天这篇文章,予墨就和大家聊聊碰撞的标准,首先要聊的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C-NCAP,以及它借鉴的E-NCAP。另外,还会提到国家对于汽车生产的最低碰撞安全标准是怎样的。实际上,网上有关各种碰撞标准的介绍文章也比较多也比较详细,我在这里相当于做一个汇总介绍,主要讨论一下它们之间的差别。由于图片较多,插入的时候位置可能与内容不匹配,大家见谅。
      国家强制安全标准
      中国汽车产品上市前,要做产品认证,认证项目有100多项,而涉及到碰撞安全的,主要是GB 11551-2003汽车正面碰撞乘员保护、GB 20071-2006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B 20072-2006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这三项。
      
    getimg.php?url=http%3A%2F%2Fwww1.autoimg.cn%2Fzx%2FBlog%2FContent%2F2015%2F1%2F18%2F2015011823325613427.jpg
      100%正面碰撞试验规程(C-NCAP)
      
    getimg.php?url=http%3A%2F%2Fwww1.autoimg.cn%2Fzx%2FBlog%2FContent%2F2015%2F1%2F18%2F2015011823482249390.jpg
      100%正面碰撞试验评分规则(C-NCAP)
      GB 11551-2003汽车正面碰撞乘员保护中,规定的碰撞时速为50Km/h,碰撞壁是刚性的,表面覆盖2cm后的胶合板,因此在碰撞中,基本上大部分能量都是被车所吸收。但是这一碰撞对车有一个优势,是碰撞能量均匀分布在车辆前侧,能量吸收的规律比较好掌握,因此虽然能量完全被车辆所吸收,在现有车身结构设计能力之下,对乘员舱也基本不会带来很大伤害。
      
    getimg.php?url=http%3A%2F%2Fwww1.autoimg.cn%2Fzx%2FBlog%2FContent%2F2015%2F1%2F18%2F2015011823330992316.jpg
      40%正面碰撞试验规程(C-NCAP)
      
    getimg.php?url=http%3A%2F%2Fwww1.autoimg.cn%2Fzx%2FBlog%2FContent%2F2015%2F1%2F18%2F2015011823482473345.jpg
      40%正面碰撞试验评分规则(C-NCAP)
      而GB 20071-2006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中,规定的碰撞时速也为50Km/h,但是移动碰撞壁是非刚性的,前部由六块铝制蜂窝板组成分成上下两排,每排三块。上排的纵向宽度为440毫米,下排位500毫米。移动碰撞壁的质量为950+-20公斤。因为是移动碰撞壁撞击车辆的正侧面,所以碰撞能量是由车辆和移动碰撞壁共同吸收。
      
    getimg.php?url=http%3A%2F%2Fwww0.autoimg.cn%2Fzx%2FBlog%2FContent%2F2015%2F1%2F18%2F2015011823331064762.jpg
      侧面碰撞试验规程(C-NCAP)
      
    getimg.php?url=http%3A%2F%2Fwww1.autoimg.cn%2Fzx%2FBlog%2FContent%2F2015%2F1%2F18%2F2015011823482630739.jpg
      侧面碰撞试验评分规则(C-NCAP)
      关于汽车后碰的问题,GB 20072-2006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中的试验方法是是1100+-20公斤的移动刚性碰撞壁正碰车辆尾部,试验速度为50Km/h。但是,这一强制标准只关注燃油系统的泄露情况,不关注人员的直接碰撞伤害。在C-NCAP中,从2012年起则用鞭打试验来考察低速后碰时人员的伤害情况,所以,国内车辆的后碰承受能力普遍偏弱。
      有关行人保护部分,我国实际上也有一个标准GB/T 24550-2009 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主要参考的是欧洲标准。但是因为这项标准是推荐标准,非强制性的,目前在车辆认证中并不考察。
      从标准编号上我们也能够看出,这些碰撞标准的制定已经至少是十年前的事情了,所以在安全标准的要求上,它们其实已经落后于C-NCAP标准。正因为如此,我们一般只参考C-NCAP碰撞标准,而不再关注国家强制标准了。
      C-NCAP与E-NCAP碰撞标准
      C-NCAP和E-NCAP一样,都是由独立第三方机构设立的一个判断车辆碰撞水平,它们都不是国家强制性的,是汽车行业对于碰撞的一个公认的参考评判标准。
      目前,C-NCAP即将实施的2015版,它与国家碰撞标准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C-NCAP的测试项目,有100%正碰、40%偏置碰、侧碰以及鞭打测试四项,相比强制标准,多了40%偏置碰撞和鞭打试验这两项,少了后碰对于燃油系统泄漏的考察。
      在试验方法上,C-NCAP的正面碰撞也是50Km/h的试验速度,其他碰撞条件也与强制标准是基本一致。侧面碰撞的试验方法与强制碰撞的试验方法基本相同。
      而40%偏置碰撞的试验方法,则是64Km/h的速度碰撞,因此在安全性考核要求更高。碰撞中主要考察前排男性驾驶员以及后排女性驾乘人员的受伤害情况、A柱、转向管柱以及踏板的变形量。
      
    getimg.php?url=http%3A%2F%2Fwww0.autoimg.cn%2Fzx%2FBlog%2FContent%2F2015%2F1%2F18%2F2015011823343652316.jpg
      鞭打试验测试规程(C-NCAP)
      
    getimg.php?url=http%3A%2F%2Fwww0.autoimg.cn%2Fzx%2FBlog%2FContent%2F2015%2F1%2F18%2F2015011823483141773.jpg
      鞭打试验评分规则(C-NCAP)
      鞭打试验这个名词比较抽象,一般网友不太容易理解,具体介绍和试验方法,大家可以参考爱迪生同学在说客发表的文章考验座椅颈部保护性能―C-NCAP鞭打试验http://shuoke.autohome.com.cn/article/12637.html,如果你不愿意去了解,知道它主要是考察车辆在被追尾时的人员颈部受伤害情况即可。
      C-NCAP的评分规则,是根据安装在测试假人身上的传感器数据计算而来,正碰主要考察头部、颈部、大腿、小腿的受伤害情况,40%偏置碰主要考察前后排假人的头部、胸部、大腿、膝盖、骨盆、小腿、脚及脚踝的受伤害情况。其他碰撞的具体考核就不一一列举了。
      每个碰撞的每个伤害项都有不同得分,总分加起来就是总得分。然后根据总得分来评判0-5+星级。另外,C-NCAP还有一些加分项,有安全带未系提醒装置的最高加一分。有侧安全气囊和安全气帘且在侧碰中正常展开,则再加一分。有ESC系统的加2分。
      
    getimg.php?url=http%3A%2F%2Fwww1.autoimg.cn%2Fzx%2FBlog%2FContent%2F2015%2F1%2F18%2F2015011823353818041.jpg
      C-NCAP星级评分标准
      与C-NAP相比,E-NCAP的测试项目有所不同。
      E-NCAP 2014版碰撞测试有64Km/h的40%偏置碰撞、50Km/h的侧面碰撞、鞭打测试三项与C-NCAP基本相同,但没有100%正面碰撞(2015年将会增加进来);增加了29Km/h的侧面柱碰以及行人头部和腿部的考察,另外,安全辅助电子设备被单独作为一个考核项,得分计算到总分中。
      
    getimg.php?url=http%3A%2F%2Fwww1.autoimg.cn%2Fzx%2FBlog%2FContent%2F2015%2F1%2F18%2F2015011823353044227.jpg
      某款车型在E-NCAP中每个单项的得分情况以及总分星级评定
      
    getimg.php?url=http%3A%2F%2Fwww0.autoimg.cn%2Fzx%2FBlog%2FContent%2F2015%2F1%2F18%2F2015011823353164355.jpg
      某款车型在E-NCAP中成人安全得分规程
      
    getimg.php?url=http%3A%2F%2Fwww1.autoimg.cn%2Fzx%2FBlog%2FContent%2F2015%2F1%2F18%2F2015011823353253075.jpg
      某款车型在E-NCAP中鞭打试验得分规程
      
    getimg.php?url=http%3A%2F%2Fwww0.autoimg.cn%2Fzx%2FBlog%2FContent%2F2015%2F1%2F18%2F2015011823353382771.jpg
      某款车型在E-NCAP中儿童安全得分规程
      在车内乘员的考察上,主要考察的是前后排乘员的伤害情况,而区别在于,C-NCAP考核的是后座女性假人的安全情况,而E-NCAP的后排考察的是18个月和3岁儿童的安全情况,另外还要考察行人的碰撞安全。
      
    getimg.php?url=http%3A%2F%2Fwww0.autoimg.cn%2Fzx%2FBlog%2FContent%2F2015%2F1%2F18%2F2015011823390062407.jpg
      某款车型在E-NCAP中行人安全得分规程
      在具体的每项得分上,E-NCAP则对每项都有星级评分和综合星级评分,不过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数据,是整车的综合星级评分。至于每一项得分的具体考察,参考下表就能够基本理解了。
      
    getimg.php?url=http%3A%2F%2Fwww1.autoimg.cn%2Fzx%2FBlog%2FContent%2F2015%2F1%2F18%2F2015011823425021681.jpg
      某款车型在E-NCAP中安全装备得分规程
      E-NCAP安全辅助电子设备主要考察五项,分别为安全带提醒(3分)、限速提醒(3分)、ESC(3分)、车道辅助(1分)、AEB高速自动制动(3分)。
      E-NCAP中的得分总分136分,要计算最终得分,每个单项的权重不同,成人保护40%、儿童保护20%,行人保护20%和安全辅助装备20%。单项得分乘以权重相加之后的得分即为总分,然后根据总分来评级。每一项的得分也有一个标准,用来评价单项的星级(不直接列出星级,只列百分比分数)。
      
    getimg.php?url=http%3A%2F%2Fwww0.autoimg.cn%2Fzx%2FBlog%2FContent%2F2015%2F1%2F18%2F2015011823433860750.jpg
      从整体上来看,E-NCAP的碰撞测试方法虽然与C-NCAP的碰撞方法基本相同,但是E-NCAP的考察项、评分方式却有着较大的不同。
      1.E-NCAP关注人员伤害更加符合实际事故中的情况。成人、儿童以及行人等都考虑在内,而C-NCAP目前只考虑成人的受伤害情况。从趋势上看,C-NCAP未来的发展将会继续靠近E-NCAP,尤其是成人保护一块,未来将会变为考察项;
      2.E-NCAP的评分标准相比C-NCAP要更加具体、细致。它以人员在不同碰撞测试中的受伤害程度来进行计算,而不是单独计算每种碰撞中的伤害得分;
      3.E-NCAP在安全辅助电子装备上要比C-NCAP更加靠近技术前沿。车道辅助系统、高速紧急制动系统都包含在考核项内,这将进一步促进企业尽快将这些电子装备普及开来。
      在重新梳理汽车安全碰撞标准的过程中,予墨也同时学到了一些新东西。其中最有内容的,是美国的碰撞标准,包括NHTSA和IIHS两套评价体系。因此,我将在下一篇系列文章中单独介绍来分享我的学习心得,欢迎大家关注和在微信中与我交流。

      
    getimg.php?url=http%3A%2F%2Fwww1.autoimg.cn%2Fzx%2FBlog%2FContent%2F2015%2F1%2F19%2F2015011900090400505.jpg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4-11-2024 07:38 , Processed in 0.283437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