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目 录
一、 专业基本情况 1
二、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1
三、 试点规模及学制 6
四、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 7
五、 本科阶段培养方案 7
六、 硕士阶段培养方案 16
七、 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8
八、 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21
附件1 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行业标准
附件2 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附件3 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企业方案
附件4 师资队伍培养方案
武汉理工大学
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
一、专业基本情况
武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1958年在华中工学院成立的内燃机与拖拉机专业,是我国高校同类专业设立最早的专业之一,1960年开始以拖拉机专业招生,后改为汽车拖拉机专业。从1984年开始汽车工程专业逐步增加招生人数,目前保持每年6个学生班的规模。1988年在国内首设专用汽车专业,1991年开设汽车工程(法语)方向,1998年统一调整、整合为车辆工程专业。由于专业在国内具有悠久历史,为我国汽车及相关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已成为湖北省乃至黄河以南地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培训基地。除本科专业外,本专业还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1994年被评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1995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硕士点,2002年成为学校“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专业学科,2003年再次被评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2008年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一起,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同时,本专业2005年被学校确定为第一批“品牌专业”建设单位。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2009年汽车实验中心获得湖北省示范实验中心立项建设。目前每届学生的规模为:本科生6个自然班21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70人左右,博士研究生6人左右。现在校全日制学生总人数为1100多人,其中有本科生850人,硕士生180人,博士生15人。
车辆工程专业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个传统特色专业,针对目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汽车行业对“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要求的现状,本专业将借助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试点,在人才培养上,培养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扎实,工程能力突出,敬业精神强、团队精神强、创新精神强,受国内外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欢迎,适应国家汽车科技和汽车产业发展要求,有较强的解决汽车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汽车科学研究和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品设计开发、试验、制造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能够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顺利实施的校内条件,以及该专业在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方面的工作基础,为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调研、与企业联系、选定合作培养企业和单位,签定新的全面合作协议等。新的合作协议作为附件)
1.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需要人数较多的高级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汽车产业已经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牵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之际,我国政府明确将汽车产业列为国家“产业振兴计划”重点支持的十大产业之一(位居前三)。
在市场需求的巨大拉动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植下,我国汽车产业近些年来一直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2009年各月份,我国汽车产业的新车产销量均超越美国,全年突破1200万辆,产业规模将取代美国位居全球第一,我国已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头号大国。专家预计,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世界汽车工业将会形成中美日欧四雄争霸的竞争格局。但是,相对欧美日等汽车工业先进国家而言,我国汽车产业在产品自主研发、形成自主品牌的能力、支撑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汽车产业要想缩小差距,改变目前“大而不强”的产业面貌,最终形成竞争优势,实现对欧美日汽车产业的超越,迫切需要人数较多的应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这正是本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工程教育强大的需求环境。
2.渊源深厚的产业背景是我校办好本特色专业的坚实基础
武汉理工大学的车辆工程专业,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在原华中工学院成立的内燃机与拖拉机专业, 1958年这些专业调整至原武汉工学院,并正式组建汽车工程专业,从而使我校成为当时国内最早开设汽车专业的三个高校之一(另两所分别为清华大学、吉林工业大学)。
原武汉工学院自1958年成立以来,在较长时期内,一直隶属于原国家机械工业部管理。1980年代初期,国家根据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机械工业部汽车局组建为副部级的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代表国家主管全国的汽车工业,同时将我校也调整为由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管辖(管理的唯一高校)。随着我校隶属关系的变更,原武汉工学院(原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的学科专业也全面调整为面向汽车产业服务,其中汽车类学科专业一直居于龙头地位,是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专业。2000年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后,学校的隶属关系调整为教育部直属,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新组建的武汉理工大学,继承和发扬了过去依托行业办学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将建工建材、交通、汽车等学科专业作为优势和特色专业进行了重点建设。
为了促进高等学校与行业合作,强化学校的服务面向,1980年代中期,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主导下,组建了由国内主要汽车企业(集团)参加的“武汉工学院汽车行业董事会”。2000年合校后,为促进学校更好发挥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作用,教育部先后与湖北省签订了共建武汉理工大学的协议,主持组建了武汉理工大学建材行业董事会、交通行业董事会和汽车行业董事会。
长期以来,我校与汽车行业的联系十分密切,行业企业对学校的办学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反过来学校也成为为行业企业输送科技成果、工程技术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源地。总之,我校具有渊源深厚的汽车产业办学背景,这是车辆工程专业办好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的坚实基础。
3.方向齐全、实力较强的学科(专业)为开展CDIO工程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1.1.学科(专业)方向较为齐全
自上世纪50年代,我校就开办了车辆工程(原汽车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原内燃机工程)专业,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针对当时国家经济改革和汽车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创办了以汽车营销和服务为主要专业内涵的汽车运用工程专业(2002年后发展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至此,我校在汽车相关的专业(学科)领域涵盖了汽车产品从设计、制造到营销服务的全过程,是目前在国内围绕汽车工程领域本科专业设置最齐全的少数高校之一。2009年,全院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在册全日制本科生达到1920人,其中车辆工程中法合作工程教育试点班(“3+3”工程师教育项目)学生35人(合作协议见附件6)、中美“2+2”本科合作项目学生70人。
目前,我校汽车工程学科设有车辆工程(博士点、硕士点)、热能与动力工程(博士点、硕士点)、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博士点、硕士点)、汽车运用工程(博士点、硕士点)、汽车电子工程(硕士点)。2009年,以上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53人,博士研究生27人。同时,我校还具有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科点。
此外,学校在机械工程、材料加工工程、信息工程、艺术设计学科领域也设立了相应的本科专业,同时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1.2.学科(专业)实力相对较强
学校汽车学科领域现有专业教师61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6人,讲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30人。外聘企业或国外大学兼职教授16人,包括外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新西兰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
汽车类相关专业获得省级精品课程4门(汽车构造、汽车服务工程、发动机原理、汽车文化与人类文明),校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教育部教研项目“面向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2009),汽车实验中心被批准为湖北省实验示范中心立项建设(2009),编写出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本(《汽车营销学》、《汽车设计》、《汽车发动机原理》)。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两个专业是学校的品牌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牵头组建了“高等学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筹)”并成功召开四届工作年会。近5年,汽车学院学生在国家、省市和跨国公司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达79人次,大学生毕业设计获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奖的学生人数超过8%,发表学术论文23篇,获得专利6项。
我校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是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车辆工程支撑机械制造及自动建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车辆工程学科成为学校“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专业学科,其中“新能源电动汽车关键技术”项目、“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分别进入国家“十五”、“十一五”“211工程”建设序列。车辆工程学科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2006年,以车辆工程学科和材料科学学科为依托,建立了湖北省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目前正在建设湖北省汽车零部件重点实验室。汽车学科还拥有省级研究中心1个(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汽车零部件及测试研发推广中心),校级研发中心3个(机动车排放控制技术研发中心、汽车创新设计工程研究中心、汽车服务工程研究中心),与东风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重要企业建立联合技术研究中心7个。
依托以上学科(专业),学校在汽车学科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汽车摩托车齿轮类零件冷摆辗精密成型关键技术及应用”),近5年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完成或承担国家“863”科技项目在内的国务院部门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地方政府项目15项、企业委托数百项,累计科研课题经费达到5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50篇,被SCI、EI等国际检索刊物检索6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1项。
1.3.办学成效社会声誉好
多年来,我校汽车学科(专业)为汽车行业输送了一大批 “敬业精神强、团队精神强、创新精神强”的高级技术人才,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充分肯定。
每年我校汽车学科(专业)约有20%的毕业生能够通过免试或考试取得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资格,其中一定比例的学生取得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或“直攻博”研究生资格。
社会报考我校汽车学科本科专业和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越来越高。在本科招生中,汽车学科各专业的第一志愿率高达180%,其中车辆工程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高达600%以上,录取分数线高出重点线40分以上,是全校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研究生报考率是招生计划的3倍以上。
良好的社会声誉使得汽车行业的企业纷纷在我校设立社会奖学金、助学金、科技创新基金,捐赠教学仪器设备、设施。目前,国内汽车企业在汽车学科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项目多达13个,每年发放的金额达到50万元,汽车学科(专业)是全校社会奖学金设奖项目最多、奖励力度最大的学科(专业);社会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基金4项,每年资助金额15万元以上。近3年,汽车厂家向学院捐赠的教学仪器和设备设施,资产原值达600万元以上。
由于专业特色鲜明,社会口碑好,毕业生深受社会青睐,毕业生供不应求。汽车学科各专业的毕业生的供需比一直维持在1:8左右,一次就业率达96%以上,其中直接在汽车行业就业的比率超过70%。国内各主要汽车厂家都拥有数量较多的我校毕业生(企业俗称“武工队”)。调查和社会走访显示,社会对我校汽车学科(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4.业已开展的国际工程合作教育为本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借鉴经验
2006年以来,我校汽车学科(专业)越来越重视与国外兄弟院校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借鉴他们的办学经验,尤其是其工程师教育模式,目前开展的主要合作项目有:
(1)与法国勃艮第大学签订了车辆工程专业“3+3”工程教育试点班的办学协议,并从2007年开始正式运行。我校从正式录取的全日制本科新生中选拨学生,以法语为第一外语,在国内学习3年,在法国学习3年。对修完双方联合确定的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取得相应学分的学生,第4年学习结束后由我校颁发本科毕业文凭,第6年学习结束后并经法方工程能力认证通过后,由法方颁发工程师教育文凭(硕士文凭)。根据协议规定,双方每年互派两名教师到对方大学工作两个月以上,担任一定的课程教学任务和联合开展工程项目的研究工作。此外,双方学校每年还可以互派2-6名非试点班的车辆工程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到对方大学学习一定的课程和完成适当的科研和科技制作训练。
(2)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底特律大学等高校,签订了“2+2”本科合作教育项目。中美双方学校共同制定了车辆工程专业的联合培养方案,建立了课程和学分互认的机制,学生在国内学习2年,在美国学习2年。对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由双方学校各自颁发本校的本科毕业文凭。
(3)与英国布拉福德大学签订了学生和教师交流的协议。根据协议规定,双方学校每年互派一定数量的车辆工程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到对方大学学习一定的课程和完成适当的科研和科技制作训练。双方互派教师到对方大学担任一定的课程教学任务。布拉福德大学优先接收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前往攻读硕士学位。
(4)与韩国国民大学签订了汽车整备师(汽车服务工程师)职业技能培训协议。根据协议规定,由韩方提供技能培训的教材,培训国内职业技能培训师,由我校针对大学生具体组织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由韩方进行技能认证,对通过认证的学生由韩方颁发汽车整备师职业技能证书(跨国汽车公司的认可度很高)。
以上中外合作办学和技能培训等项目,对我校在车辆工程专业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工程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师资培训、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积累了一定基础,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宝贵经验,也坚定了我们做好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教育的信心。
三、试点规模及学制
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项目,根据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的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和现有工作基础,试点规模为现有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班的规模,6个自然班, 200人左右。采取零批次单独招生,根据成绩择优选拔,确保生源质量。
基本学制分4年和6年两种。本科学制4年,完成学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和准应用工程师资质。硕士研究生学制6年,完成学业后授予工学工程硕士学位和准设计工程师资质。
试点班学生中的15%可以免试进入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习。该班在本科学习的前3年采用“末位淘汰”与“分级介入”相结合的动态学籍管理模式,以确保学生培养质量。试点班学生的学籍异动在每学年初(9月)完成。
学籍管理及异动条件
年级 学期 教育内容 “升级”条件 中途“介入”条件
大一 1 通识教育 取得一年级总学分的三分之二 取得所学专业一年级总学分的四分之三
2
大二 3 学科教育 取得二年级总学分的四分之三 取得所学专业前两年的全部学分
4
大三 5 专业教育 取得三年级总学分的四分之三 取得所学专业前三年的全部学分
6
大四 7 企业工程实践 工程实践总结报告合格才能进入毕业设计
8 毕业设计
(在企业完成) 取得最低毕业学分要求可以毕业,但只有当GPA≥2.0才能进入硕士阶段
研一 1 课程教学 取得研一全部学分
2
研二 3 企业工程实践
4 学位论文(在企业完成)
试点班学生的学籍异动原则上在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范围内进行。根据学生学分及综合考评情况,对试点专业学生进行“升级”确认,对学分未达到最低要求的学生实施“淘汰”,编入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班级中完成学习。学院其他专业的学生,根据自愿申请方式从中择优选拔“介入”试点班。
试点专业学生采取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采取学校现有学生管理模式,同时积极发挥专业导师的作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
试点专业学生就业采取自主择业与推荐就业形式相结合,鼓励学生与联合培养企业和单位提前签定就业协议,将学生在校实践环节的培养与企业岗前培训深入结合。
四、合作培养依托单位
1.东风汽车研究院
2.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3.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
4.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5.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6.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五、本科阶段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和要求
1.4.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机械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拥有良好的工程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车辆工程专业能力,以及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即可从事车辆工程领域的产品开发、生产及应用、工艺设计及控制、新技术开发及工程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也可承担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及企业市场经营等工作。
1.1.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修满规定学分,答辩合格,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车辆工程硕士学位)。达到了见习(初级)车辆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可获得见习(初级)车辆工程师技术资格。
1.5.知识、能力与素质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其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
⑴ 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以及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
⑵ 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信息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⑶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技术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产品和工程要求优化、设计有关产品、工艺系统及设备,熟悉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相关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
⑷ 能应用适当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分析和解决车辆工程方面的实际问题,并经过车辆的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系统训练。具有汽车产品的设计制造、试验、运用等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工程创新意识、工程创新的基本能力。
⑸ 具备系统思维和工程推理能力,具有对工程问题的基本认知和判断能力,汽车及工程的设计、实施和控制初步能力。
⑹ 具有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⑺ 具有较强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价值效益意识,能够参与跨专业及国际性的竞争与合作。
⑻ 面对社会和环境的各种变迁具有较强的调节和适应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及社会服务意识.
⑼ 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2.培养模式
统筹考虑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打通培养,采用“3+1+1+1”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本科毕业15%学生通过保送直接攻读工程硕士。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全过程实行导师负责制。在企业学习阶段,实行“双导师”制。
本科阶段:按照“3+1”模式进行培养,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与企业联合培养。3年学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1年企业培养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工程实践的培养,主要任务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企业文化,增强大学生毕业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 。
工程硕士阶段:实行“1+1”模式培养。即1年在校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1年以“双导师”制的形式与企业联合培养,在企业顶岗工作,同时针对现场生产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3.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 知 识 点
一般基础
知识 道德修养等政治类课程 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军事理论;大学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科技写作与交流;计算机基础知识、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军事训练
外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专业及专业发展 专业导论、职业生涯指导讲座 机械学科范畴、沿革与发展、与其他专业领域的相互关联;车辆工程的学科体系、知识结构;专业领域职业发展、现代工程师的职业要求,学习和心理指导
新能源汽车技术、现代车辆制造技术发展前沿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现代汽车制造技术简介
基础科学知识 工程科学知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及实验、理论力学
工程技术知识 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图学、机械制造工程实训、电子电工实习、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知识 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文化素质通识教育课程
专业基础知识 核心
单元 汽车理论 汽车性能评价、分析方法、基本动力学过程、发动机原理、汽车振动基础
汽车构造与设计 汽车构造、总成及零部件结构特点、原理
汽车电子基础 汽车电器系统、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结构特点和原理
汽车试验 汽车基本试验方法、设备、测试原理
选修单元 计算机在车辆工程学科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车辆工程学科中应用概况、常用车辆工程学科计算方法和数据处理、车辆工程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分析、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车辆工程的应用
汽车流体力学、热工分析 汽车空气动力学概念、发动机流场、发动机热工转换、流体力学、热工基础
汽车设计、制造、测试技术 核心
单元 汽车与发动机制造工艺 汽车总成及零部件的制造过程特点、产品性能要求,制造工艺、现代车身制造技术
汽车设计 汽车总成及零部件的设计原理、方法、技术
汽车试验测试 汽车使用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测试设备、数据处理、虚拟试验技术
选修
单元 产品性能分析、改进设计 汽车优化设计、汽车可靠性、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汽车结构与有限元分析、汽车碰撞与安全
知识拓展 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自动变速器技术、汽车车身艺术设计、专用车结构设计、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汽车制造企业现场管理、汽车法规与产业政策、汽车服务工程
4.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1.6.理论课程体系(校内与校外)
⑴公共基础课
课程
性质 课 程 名 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必 修 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40 2.5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0 2.5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2 2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4 4 4
军事理论 32 2 4
体育 128 4 1/2/3/4
大学英语 196 12 1/2/3/4
大学计算机基础 32 2 1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 48 3 2
高等数学 160 10 1/2
线性代数 40 2.5 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48 3 3
大学物理 72 4.5 3
物理实验 36 2 4
选修课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144 9 1/2/3/4
小计 1112 65
⑵学科基础课
课程
性质 课 程 名 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必 修 课 车辆工程专业导论 16 1 1
工程图学 96 6 1/2
理论力学 64 4 3
材料力学 64 4 3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 96 6 2/3
机械原理 56 3.5 4
机械设计 64 4 4
金属工艺学 40 2.5 4
工程材料 40 2.5 3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32 2 5
汽车构造 64 4 5
汽车理论 56 3.5 6
发动机原理 32 2 5
电子控制技术及应用 48 3 5
汽车电器与电控系统 48 3 6
汽车试验学 48 3 6
汽车振动基础 32 2 5
汽车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 48 3 5
小计 944 59
选修课 轨道车辆概论 32 2 6
汽车计算机辅助分析(有限元、运动仿真) 32 2 6
工程流体力学 32 2 6
热工基础 32 2 6
小计 128 8
选修要求 64 4
⑶专业课
课程
性质 课 程 名 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必修课 汽车设计 48 3 6
汽车与发动机制造工艺学 40 2.5 5
汽车质检与性能试验 52 3 6
小计 140 8.5
选修课 汽车自动变速器技术 32 2 7
汽车优化设计 32 2 7
汽车可靠性 32 2 7
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 32 2 7
汽车碰撞与安全 32 2 7
现代车身制造技术 32 2 7
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 32 2 7
汽车车身艺术设计 32 2 7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 32 2 7
专用车结构与设计 32 2 7
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 32 2 7
汽车动力学 32 2 7
汽车制造企业现场管理 32 2 7
汽车法规与产业政策 32 2 7
汽车服务工程 32 2 7
小计 480 30
选修要求 128 8
1.7.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在课内教学统一安排的集中实践教学任务;一部分是学生在课外通过自主性学习与实践完成。
⑴课内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环节名称 内容和要求 周数 学分
英语听说训练 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达到跨文化交流交际的初步能力,要求达到国家英语四级测试水平 2 2
军事训练 基本军事理论和体能训练,军姿、队列和射击项目训练 3 1.5
电工电子实习 电子元件的特性和使用,能够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控制系统 2 2
机械制造工程实训 金属浇注、车、铣、刨、磨等金属成型和加工实训,熟悉金属加工的基本工艺方法和过程 4 4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掌握机械系统工作原理,能进行简单机械系统的原理设计 1.5 1.5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图形分类,形体表达,零件图与装配图绘制, 计算机绘图基本知识等。掌握工程制图的基础技能与方法,利用Auto CAD进行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3 3
汽车构造拆装实习 熟悉了解汽车主要总成及零部件的结构特点,初步掌握汽车总成的拆装程序和基础技能 2 2
汽车与发动机制造工艺课程设计 了解汽车总成及零部件的制造过程特点、初步掌握制造工艺、工装夹具的设计 2 2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 掌握汽车某一总成及其零部件的设计方法,零件图与装配图绘制,巩固加强工程制图的技能与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二维、三维设计的能力。 3 3
工程设计实训 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某一典型汽车零部件运用Auto CAD和Catia进行的二维、三维设计,培养学生绘制二维工程设计图的基本能力、初步三维工程设计能力。 2 2
小计 24.5 23
⑵课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环节名称 内容和要求 学分
汽车创新设计训练 在老师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参加1~2项国家、校、院创新课题以及指导老师的实际科研课题, 并独立承担部分工作,提交相关报告或论文,并参加答辩。 4
能力拓展训练 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设计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训练项目,并通过相应考核 2
开放实验室项目 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参加开放实验室项目的设计、立项及相应的研究工作,并通过结题考核。 4
机动车驾驶证项目 课外时间进行机动车驾驶培训,并通过考查,获得资格证。 2
汽车或机械学科竞赛 大学生创新竞赛、其他竞赛活动 2
其他学科竞赛 数学、建模及文化、体育等方面,根据不同奖项给予不同的奖励学分 1~3
社会实践 提交社会调查报告,并在报告中提出有效建议及问题解决方案 1
英语及计算机考试 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1 2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水平考试并获相关证书者 2~3
论 文 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或被录入会议论文集 每篇论文 2
参加讲座或学术报告会 参加规定次数的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并提交详细记录与心得 1
注:
(1)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课外特色实践环节不得少于8个学分。超过的学分不计入总学分数内。
(2)凡同一奖项多次获奖,均按最高级别计学分,不重复计学分。
1.8.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环节名称 内容 要求 学分
汽车拆装维修实践 汽车主要总成拆装维修 掌握汽车总成的拆装程序和技能 4
生产工艺实习 了解汽车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布局、生产水平,熟悉各主要生产环节的工艺要求和方法、设备的类型和原理,收集在线生产具体技术数据 熟悉典型产品的生产全过程,了解基本的技术、经济数据,对制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新技术和新工艺在生产中的应用有基本认识 2
岗位实习 各主要实习岗位:人力资源部、市场部、技术质量部、后勤部、生产部、各生产车间;绘制全厂的工艺流程图、车间平面布置图;编写实习报告 通过轮岗了解各种工作岗位的工作特点,熟悉各个主要岗位的运作现状和规律,能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针对企业的现状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毕业设计 市场调查和文献检索、创新命题、方案设计与讨论、风险预测、项目实施、课题交流、工程控制与调整、课题完成总结、撰写论文或说明书 能够通过调研和文献查询,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出工程问题、能够分析工程问题中关键点、根据关键点能够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并进行沟通,说服团队以获得支持、充分了解项目进行存在的风险,包括经济和技术风险、提出详细的设计方案,并预计成果节点、对阶段性成果和问题及时交流,撰写汇报材料或PPT演示项目的整个过程和节点应该可控,并能够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总结、论文应达到学士优秀论文水平 17
小计 29
5.培养标准实现途径(校内、校外)
能 力 实现途径
知识体系 课 程
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 基础科学知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及实验、大学英语
课外自主实践 其他学科竞赛、社会实践、英语计算机考试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 一般公共基础 社会学、哲学、心理学
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管理技术与拓展知识 汽车制造企业现场管理、汽车服务工程、汽车法规与产业政策
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信息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基础科学知识 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控制技术及应用
校内实践环节 机械制造工程实训、电工电子实习、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汽车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
专业基础知识 车辆工程专业导论、机械设计、机械原理、金属工艺学、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课外自主实践 能力拓展训练、开放实验室项目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技术基础理论,具有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工程要求优化、设计有关汽车产品、工艺系统及设备 基础科学知识 工程图学、机械设计、机械原理、工程流体力学、热工基础
专业基础知识 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汽车试验学、汽车振动基础、汽车电器与电控系统、汽车设计
生产工艺与产品测试 汽车与发动机制造工艺学、汽车试验学、汽车质检与性能试验、现代车身制造技术、汽车可靠性、汽车制造企业现场管理
计算机应用设计分析知识 汽车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汽车计算机辅助分析(有限元、运动仿真)
专业拓展知识 汽车自动变速器技术、汽车优化设计、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汽车碰撞与安全、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汽车车身艺术设计、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专用车结构与设计、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汽车动力学
校内实践环节 汽车构造拆装实习、汽车与发动机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汽车设计课程设计、工程设计实训
课外自主实践 汽车创新设计训练、开放实验室项目、机动车驾驶证项目、汽车或机械学科竞赛
企业实践环节 生产工艺实习、岗位实习、汽车拆装维修实践、毕业设计
熟悉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相关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 专业及专业发展 车辆工程专业导论、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现代车身制造技术
课外自主实践 社会实践、参加讲座或学术报告会、企业讲座
拓展知识 轨道车辆概论、汽车服务工程、
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够集成汽车设计、制造、测试、应用四方面知识并应用于实际进行创新,具备较强的工程创新意识、工程创新的基本能力 实验技术与工程设计 汽车试验学、汽车质检与性能试验、汽车设计、汽车理论、汽车构造、汽车与发动机制造工艺学
计算机应用设计分析知识 汽车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汽车计算机辅助分析(有限元、运动仿真)
课外自主实践 汽车创新设计训练、开放实验室项目、汽车或机械学科竞赛
企业实践环节 岗位实习、毕业设计
具备系统思维和工程推理能力,具有对工程问题的基本认知和判断能力,汽车产品的设计、实施和控制初步能力 专业基础知识 汽车设计、汽车服务过程、汽车可靠性
生产工艺与系统技术 汽车制造企业现场管理、
校内实践环节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汽车与发动机制造工艺课程设计
课外自主实践 汽车创新设计训练、开放实验室项目、论文
企业实践环节 毕业设计、汽车拆装维修实践、生产实习、岗位实习
实验技术 汽车质检与性能试验
具有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一般公共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英语
课外自主实践 社会实践、能力拓展训练、汽车创新设计训练
企业实践环节 毕业设计、 生产实习、岗位实习
具有较强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价值效益意识,能够参与跨专业及国际性的竞争与合作 一般公共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英语、社会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校内实践环节 英语听说训练、军事训练
企业实践环节 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岗位实习
课外自主实践 社会实践、参加讲座或学术报告会
面对社会和环境的各种变迁具有较强的调节和适应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及社会服务意识 一般公共基础 社会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体育、英语
专业与专业发展 专业导论,职业生涯指导讲座
管理技术与拓展知识 汽车服务工程、汽车制造企业现场管理
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专业知识 汽车法规与产业政策
企业实践环节 生产实习、岗位实习、毕业设计
六、硕士阶段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和要求
1.9.培养目标
培养能从事汽车产品或汽车行业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的设计型工程师。
1.10.能力要求
(1)具备从事汽车产品开发和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2)能应用适当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分析和解决车辆工程方面的实际问题。能胜任汽车行业某一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工作;
(3)具备参与车辆工程领域的项目和工程管理能力;
(4)具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5)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对职业、社会、环境有高度的责任感。
2.培养模式
工程硕士阶段: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采用“1+1”的模式,其中在校内理论课程和实践学习阶段为1年,在企业进行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和完成毕业论文1年。
3.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理论课程29学分, 其中必修课17学分,选修课 12学分。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 开设单位 知识体系
学科和专业基础课 必修 自然辩证法 36/2 学校 辩证的工程思想和科学方法论
必修 外语 80/4 学校 国际工程交流和提升工具
必修 专业外语 18/1 学校 国际工程交流和提升工具
必修 科技文献检索 18/1 学校 信息收集、整理、总结能力
任选两门 数理统计 40/2 学校
矩阵论 40/2 学校
数值计算 40/2 学校
必修 学科前沿讲座 18/1 学校 车辆工程领域科技前沿及发展动态
任选两门 汽车动力学 36/2 学校 汽车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
汽车电子与控制 36/2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原理和设计
电动汽车系统分析与设计 36/2 学校 电动汽车系统结构和设计原理、方法
现代汽车设计方法 36/2 学校 车辆工程专业所需的现代汽车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理论和方法
必修课程合计17学分
专业选修课 选修 车辆地面力学 36/2 学校 车辆与地面之间的力学关系、车辆行驶理论和通过性理论
选修 汽车建模与仿真技术 36/2 学校 汽车建模方法,运用matlab等仿真软件进行车辆仿真分析的技术
选修 车辆传动系统及分析 36/2 学校 现代车辆传动技术理论,传动系统分析
选修 汽车多刚体系统计算力学 36/2 学校 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的车辆动力学建模和仿真
选修 汽车模态分析技术 36/2 学校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模态分析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
选修 车辆噪声及振动控制研究 36/2 学校 汽车振动与噪声的基础理论、控制方法,振动和噪声的测试标准及测试仪器设备
选修 汽车试验设计及数据处理 36/2 学校 汽车试验设计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
选修 现代车身设计 36/2 学校 现代车身设计的概况,设计方法
选修 汽车安全性及仿真技术 36/2 学校 汽车安全性试验设备、建模和仿真技术
选修 电力拖动及控制理论 36/2 学校 电力拖动系统的动力学知识
选修 汽车结构有限元分析 36/2 学校 深层次的汽车结构、组合结构有限元建模分析及应用
要求选修12学分
校内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名称 学分 内容和要求
开题报告 1 结合企业实践环节,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题目
专业能力拓展实践 2 在校内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训练。
校外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名称 内容和要求
工程项目训练 参与和承担企业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制造、测试、验收的重要内容
学位论文 完成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七、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组织保障
1.11.成立“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专家委员会和试点工作组,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体系
专家委员会由汽车学院院长任主任,专家委员会成员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合作培养企业负责人,企业教授级高工、汽车工程系主任、汽车试验中心主任、学科责任教授等学校与企业的各方面人员组成,全面负责卓越汽车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
试点工作组由汽车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汽车工程系主任副组长,教学办主任、学工办主任、实验中心负责人、各相关企业一线负责人参加,全面负责试点工作的管理、组织、协调。学院教学办负责处理日常工作,负责起草相关教学管理文件,协调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师资聘请与培训,学生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等。在各合作企业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站,明确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学生到企业后的各项工作。
1.12.建立会议制度,搭建校企交流平台
每年协助汽车行业董事会组织召开一次汽车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议,及时沟通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信息,及时了解行业动态。
每年召开三个座谈会,即学生座谈会、骨干教师座谈会、企业人员座谈会。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教师教学感受、企业期望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及时发现方案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为下一步方案的优化与落实提出预案。
每学期召开1-2次试点工作会议,研究讨论本学期人才培养方案落实计划情况,提出下学期计划执行方案,落实各环节责任人。
2.条件保障
1.13.建立激励机制,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工程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相关试点专业的相关教学工作,促进教学、工程实践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定期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培训,了解生产实际,提高教师的工程素养。同时,专业教师加强与企业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共同完成技术开发等方式,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另外,采取一定措施鼓励教师提升工程能力。另一方面,聘用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日常教学活动,讲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讲座,为学生提供工程师职业方面的教育、工程师方面的基本训练。形成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两方面共同组成的教学队伍。通过相关政策的实施,做到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要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在4年内达到每一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教师主讲。
在企业实践、毕业设计环节实施“双导师制”,学校导师为学生选课、研究性学习提供指导,企业导师为学生实践和设计创新提供指导或现场咨询。
1.14.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施开放教学
统筹校内外资源,加强学科之间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我校在车辆工程学科的传统优势,将科研资源有效地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利用校内各个研究基地现有的大型设备、试验体系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出台实验设备管理条例、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鼓励实验室、科研基地、训练基地对学生开放。利用学校举办国内、国际会议机会,安排学生参与接待、服务、交流训练,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和外语交流能力。
1.15.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教学运行
学校将设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开展试点专业的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和学生实践教学工作。学校每年基本建设经费将向试点专业的教学条件和设施建设倾斜。
3.健全校内质量监控体系,落实教学过程监控
实行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形成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三段式的集中监控和教学过程的随机监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体系。
领导听课与巡视检查: 开学初、期中及期末,校、院(部)领导带队开展教学巡视。坚持校、院(部)领导及职能部门干部听课、巡课制度。
督导员全面督查: 通过随机与重点听课、开学初及节假日后教学检查、考试巡查,对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实习等环节进行过程跟踪检查和有针对性地抽查,以及围绕教风、学风等展开座谈与调查等,实现教学督导对教学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管理部门监控: 教务处通过规章制度与质量标准建设和科学管理,实现教学质量控制;人事处通过岗前培训、外派进修、职称评定与教学质量挂钩以及政策倾斜等措施严把师资质量关。学工部与教学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学生事务的严格管理以及学风建设等,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作用。
教、学互评: 实施学生网上评教和教师同行听课评教、评学。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实现教--学相长。
4.规范管理,建立实习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企业实践质量
1.16.建立合理化、标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实习在计划阶段就应制订考核评价方案和细则,依据岗位性质确定评价指标,并进行量化,统一标准,以求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一级指标明确评价内容,二级指标作为具体考核内容,并相应的做出成绩评定准则。
实习评价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分数比重(%)
工作岗位评价 车辆工程专业贴近度 5
理论知识结合度 5
技能训练的时效性 10
毕业设计题目的结合度 5
工作过程评价 团队合作能力的表现 10
实习工作态度表现 10
业务操作能力表现 10
实习手册完成度 5
实习成果的评定 作品(产品)制作或方案策划 10
竞赛或评比中获得荣誉 10
实习(总结)报告 10
实习答辩 10
加分项 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或参与技术解决 0~10%
减分项 不服从管理、发生责任事故、严重违纪 10~20%
1.17.学院与企业共同合作参与考核评价
企业对实习学生视为岗位职工,采用同一标准严格管理,统一考核。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企业与学校的区别,才能加快社会人的转变。企业按员工的考核方式如产品合格率、产量、出勤率、工作态度、合作态度、遵守企业管理制度、现场考核等内容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学院则根据学生的实习手册、总结、获得的技能等级、遵守学院管理制度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1.18.企业实习手册和答辩
根据实习工作性质的不同,编制了实习手册,要求记录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情况,包括岗位基本情况、考勤、薪酬、工作周记、业务报告、成果记录等各方面内容,并附相关证明材料。材料审核后,进入答辩阶段,有岗位技术人员与指导教师共同完成。
1.19.实施实习工作经历证书颁发制度
为进一步强化并完善实习评价工作,在实践中除了把评价结果记入学生学业成绩外,还实施实习工作经历证书颁发制度。由院企双方共同对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工学结合教育实习证书”,以此为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增强评价过程的严肃性和评价结果的权威性。
5.建立学院与企业定期沟通的协商机制
一方面,实行实习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学院定期向实习单位发放实习学生质量跟踪调查表,调查、了解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工作适应性、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反映和评价,分析学生的就业走向,并将获得的信息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或学院反映,使学院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善教学管理。另一方面,企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形式,注重将企业内部岗位技能需要与社会职业技能的市场需求相结合,不仅满足了企业管理岗位对学生技能素质的需要,还为学生的职业定位提供了更广的选择空间。
八、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1.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
1.20.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工程师培养要求,需要精简传统的、陈旧的教学内容,大量增加新兴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知识,适当增设人文社科、管理技术类知识,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知识体系。车辆工程内涵和外延的拓展,按照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研究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素质,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1.21.建立和完善工程训练体系
工程师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作为培养质量的主题,工程训练体系是工程能力培养的关键之一。要研究并建立“全过程、递进式”的工程教学实践体系和创新训练体系,实现工程训练系统化、创新训练系列化、能力培养实效化。
1.22.构筑适合汽车工程师培养的开放式教学系统
根据车辆工程发展趋势,立足本校特色,结合学科背景,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构筑符合现代教育规律,满足工程界、企业界对未来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和更新的培养体系。
2.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
1.23.教学组织模式
建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互渗透的多维度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构建教学—科研、学校—企业双结合的实践平台。研究从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学校与企业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合作组织模式。
1.24.师资队伍的建立
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是建立一支拥有一定工程经历的教师队伍。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师资政策,包括聘用政策、晋升政策、考核政策和其他激励政策,也包括教师培训、提高的措施。需要探索和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机制,有效地提升教师工程能力。
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培养工作。企业导师的指导如何将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工程实践教育相结合,需要企业有专门人员(人力资源部门)与学校共同进行研究和探索。
1.25.建立高效的合作机制
研究探讨紧密校企之间的联系、实现校企双赢的有效途径。一是通过为合作企业提供员工培养的支持,和企业联合进行工程项目研究,为企业输送优先人才,企业优先选录参与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等途径,调动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培养体的积极性。二是配合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采取与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办学项目,聘请外国教授或工程教育培训机构来学校讲课,培养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工程师。建立高层次、多样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3.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的研究
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以主动服务于社会需求为目标,因此新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应该是由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企业和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为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1)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随着课程内容、知识学习方式的变化,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也相应发生变化,需要研究如何进行校内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包括教学师资质量、课程教学质量、实验教学质量等科学评价,并将校内学习的教学质量与后续培养阶段的质量联合进行评价和监控。
(2)考核与评价机制的建立 :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建立以课程、实践、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重注对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达成度的评价。评价体系标准的建立及学校、企业、社会三方面联合评价的形式和方法是研究主要内容,需要企业、社会多方面共同参与研究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