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2112查看
  • 0回复

凸焊工艺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4-4-2012 08: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本帖最后由 文章派 于 14-4-2012 08:34 编辑

凸焊工艺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凸焊的工艺特点:
凸焊是在一焊件的结合面上预先加工出一个或多个凸起点,使其与另一焊件表面相接触、加压,并通电加热,凸起点压溃后,使这些接触点形成焊点的电阻焊方法。
凸焊点的形成过程:
凸焊是在点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凸焊点的形成机理与点焊基本相似,是点焊的一种变型。图 4-4-1表示了,一个凸焊点的形成过程。图中a是带凸点工件与不带凸点工件相接触,图中b是电流以开始流过凸点从而将其加热至焊接温度。电极力将己加热的凸点迅速压溃,然后发生熔合形成核心,见图中c。完成后的焊点如图中d。在这里看出,凸点的存在提高了接合面的压强和电流密度,有利于接合面氧化膜破裂与热量集中,使熔核迅速形成。

凸焊的优缺点:
优点:
1.        在焊机的一个焊接循环内可同时焊接多个焊点,一次能焊多少焊点,取决于焊机对每个凸点能施加的均匀电极力和焊接电流大小。
2.        由于焊接电流集中在凸点上,并且不存在通过相邻焊点的分流问题,所以可以采用较小的搭接量和较小的点距。
3.        凸焊点的位置比电焊焊点的位置更精确,而且由于凸点大小均匀,所以凸焊焊点质量更为稳定,因而,凸焊焊点的尺寸可比点焊焊点小。
4.        由于可以将凸点设置于一个零件上,所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另一零件外露表面的压痕。
5.        凸焊采用的平面大电极,其受热和磨损程度比电焊电极小得多,延长了使用寿命因而节省了修整和拆换电极时间,并降低了电极保养费用。
6.        由于能用较小的凸点同时焊接多点,故可获得变形小的焊接构件。
7.        凸焊可以有效地克服熔核偏移,因而可焊厚度比大的(达6:1)的零件。
缺点:
1.        有时为了预制一个或多个凸点而需要额外工序;
2.        在用同一电极同时焊数个焊点时,工件的对准和凸点的尺寸(尤其是高度)必须保持高精度公差,以保证均匀的电极力和焊接电流,才能使各焊点质量均匀一致。
3.        同时焊接多个焊点,需使用高电极压力、高机械精度的大功率焊机,其加压机构应有较高的随动性。
凸焊的工艺参数:
1、  电极力:
凸焊的电极力应足以在凸焊点达到焊接温度时将其完全压溃,并使两工件紧密贴合。故电极力的大小必须根据被焊金属的性能,凸点的尺寸和一次焊成凸点的数量等确定。
电极力大小影响着析热与散热,在其他参数不变时电极力过大会过早地压溃凸点,失去凸点的固有作用。同时会因电流密度减小而降低接头的强度;压力过小时又会引起严重飞溅。
除此之外,电极压力的速度也应合适,需平稳而无冲击。
2、  焊接电流:
凸焊每一个焊点所需电流比电焊同样一个焊点时小。但在凸焊点完全压溃前电流必须能使凸点融化。应该是在采用合适的电极力下不致于挤出过多金属的最大电流。通常是根据被焊金属的性能和厚度来确定焊接电流大小。
随着焊接电流增大,熔核尺寸和接头强度是增加的,但这种影响比点焊时小。多点凸焊时,总的焊接电流大约为每个凸点所需电流乘以凸点数,然后根据凸点的公差、工件的形状以及焊接二次回路阻抗等因素作适当调整。
3、  焊接时间:
当焊件材料和厚度给定后,焊接时间由焊接电流和凸点刚性决定,对于焊接性能较好的低碳钢或低合金钢,与电极力和焊接电流相比,焊接时间是次要的。通常是确定合适的电极力和焊接电流后,再调节焊接时间。
基本规律是随着焊接时间增长,熔核尺寸和街头强度增大,但这种增大有限,因熔核增大会引起后期飞溅,使接头质量下降。一般凸焊的焊接时间比普通点焊长,而电流比电焊小。多点凸焊的焊接时间稍长于单点凸焊,以减少因凸点高度不一致而引起各点加热上的差异。
当焊接工艺参数选择不当或焊机加压机构随动性不良时,将发生凸点位移现象,为了避免产生这种现象,除设法改善机头的随动性外,可适当增大点距,或在保证足够dw的条件下减小焊接电流。
不锈钢板凸焊要点:
焊前钢材表面应清洁,去除表面氧化膜、油漆、油脂和油污等。凸焊时,需用比低碳钢高的电极压力。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3-12-2024 08:20 , Processed in 0.34362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