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6166查看
  • 29回复

进气管真空度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9-2009 22: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进气管真空度与发动机控制的联系

发动机进气管真空度(又称负压)是进气管内气压与大气压力差的绝对值,是汽车发动机各气缸交替进气时对进气管形成的负压值总和,—般用Px表示。发动机进气管真空度的大小及其稳定性与工作气缸数量、发动机转速和空燃比的大小成正比,与节气门的开度成反比,也随着进气系统密封性、点火性能的变差而减小。

进气管真空度是发动机的一个综合性技术指标,被称为发动机性能的“晴雨表”。若进气管的真空度符合标准,不仅表明气缸的密封性能良好,而且表明点火性能、配气相位及空燃比(A/F)也基本符合要求。因此,通过检测进气歧管的真空度可以不解体诊断发动机的多种故障。

进气管真空度的基本检测方法

起动发动机并运转到正常工作温度;

然后将变速杆置入空档,让发动机怠速运转

③再找到节气门后方专门设置的进气系统真空度检测孔,在该处连接真空表(       果没有这种检测孔,可以拆开进气歧管上的一根真空管,用三通接头连接真空表),就可以进行检测。

备注:检测时若真空表摆动,可以让发动机稍加速运转一会儿,直至表针稳定下来,也可以采用发动机综合性能分析仪测量进气管负压的波形变化。

当发动机以怠速运转时,轿车发动机进气管真空度的数值一般为64kPa71 kPa 如果进气管的真空度太小,说明进气系统存在漏气现象。

(1)导致发动机运转无力。若怠速时进气管的真空度很低,说明有空气从旁路进入了进气管,由于这部分空气没有经过空气流量传感器的计量或未经节气门控制,空气流量传感器的测量值必然低于实际进气量,而电控单元(ECU)是根据空气流量传感器等信号决定基本喷油量的,这样就导致喷油量偏少,由于“油少气多”,即混合气过稀,因此发动机运转无力。

⑴一辆上海大众POLO劲取轿车,出现加速无力,排气管烧红(尤其是氧传感器的安装根部),尾气呛人的故障。经过仔细检查,发现空气滤清器右下角的三通阀阀体与节气门体下侧进气腔处的真空软管脱落,造成节气门后部漏气,引起进气管真空度下降,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的信号电压变大,ECU便指令喷油器增大喷油量,从而导致燃烧不完全,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未燃混合气,由于三效催化转化器的作用,这些未燃混合气在转化成CO2H20的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热量,造成排气温度过高,最终引起排气管烧红的故障。将脱落的真空软管插好,故障排除。

(2)造成发动机起动困难。一辆02款瑞风HFC6470A,装备韩国原装C4JS2.4L发动机和手动变速器,已经行驶16km,起动机运转有力,但是发动机就是无法起动着机。检查燃油压力,正常。检查火花塞跳火情况,火花强烈。拆下发动机的正时罩盖,正时记号无误。用二极管试灯检查喷油器线束,能够正常闪烁。最后发现进气歧管上部稳压箱末端的一个圆形闷盖已经脱落,由于空气量过多,造成混合气太稀。将该闷盖固定牢靠,上述故障不再出现。

(3)导致怠速不稳。若进气管漏气,进气量与节气门的开度将不遵循原来的函数关系,空气流量传感器无法测出真实的进气量,造成ECU对进气量的控制不准确,导致发动机怠速不稳定。

(4)增加尾气中污染物的排放。进气管真空度降低,意味着发动机的负荷和燃烧室温度增加,从而提高每循环废气的最高温度,因而导致尾气中的NOX含量增加。

2、进气管真空度失常对汽车自动控制系统的影响

由于进气管真空度的大小意味着发动机转速及负荷的大小,进气管真空度的变化意味着发动机的转速及负荷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电控汽车上,发动机进气管的负压被作为一种动力源,广泛应用于电子控制系统的执行器等装置上,例如膜片式进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燃油压力调节器、曲轴箱强制通风(PC)系统、燃油蒸气回收(EAP)系统、废气再循环(EGR)系统、巡行控制系统真空式执行器及制动系统真空助力器等。若进气管真空度失常,将严重影响上述各系统的正常工作。

3、进气管真空度失常故障诊断要领

(1)对于四缸轿车发动机来说,在怠速工况下,如果真空表指针在3/4时间内都指示在正常范围内,只有1/4时间指示在正常范围以外,就意味着有3个气缸工作正常,另外— 个气缸有故障。另外,若某一缸火花塞不跳火,进气管的真空度大约减少⒍8kPa;若某— 缸气门漏气,真空度大约减少13.5kPa;若点火时刻提前3°,真空度大约增加⒊4 kPa

(2)怠速不稳是电喷发动机的最常见的一种故障,在— 般情况下应当:首先检查进气系统。按照故障出现概率高低,引起发动机怠速不稳的原因依次是:节气门体及真空软管漏气、怠速控制阀被脏物堵塞、空气流量传感器或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损坏。这是因为若进气管漏气,将导致进气管的真空度降低,ECU会发出加浓混合气的指令,造成发动机怠速提高,但是多喷的燃油漏进去的空气无法达到理想的比例,所以发动机在高怠速状态下会产生抖动。另外,可以观察故障诊断仪上的怠速空气控制(IAC)


值进行验证,IAC值低,通常表明进气系统存在真空泄漏,因为真空泄漏将使进气歧管内的压力降低,ECU

[ 本帖最后由 李宏 于 17-9-2009 22:50 编辑 ]

发动机进气管真空度.doc

35.5 KB, 下载次数: 135, 下载积分: 积分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17-9-2009 22: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楼 李宏 的帖子

我都不知怎么搞的,本来是全篇复制的,到网页就成半截了,烦死了,对不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17-9-2009 22: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楼 李宏 的帖子

有哪位高手给交流一下发表word文档怎么上传,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2-1-2011 21: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写的不错,为什么进气管漏气会导致怠速低呢?很困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5-8-2015 16: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13-3-2011 21: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显示出来的那部分就感觉资料很不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5-3-2011 23: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啊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8-3-2011 19: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8-6-2011 14: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2-6-2011 20: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thank you for your sharing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9-2011 03: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i好好爱好好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9-2011 03: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异尾翼 的帖子

    很好 很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9-2011 03: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很需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4-10-2018 13:16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10-11-2011 09: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气支管的真空度是谁决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1-1-2012 09: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有车族来说,这篇文章用处太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30-6-2015 10:59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12-1-2012 13: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4-12-2024 03:21 , Processed in 0.53557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