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120查看
  • 0回复

奥迪车主:知情权≠路边“垃圾桶”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6-9-2008 07: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出去散步,看见一个人把吃完的水果核直接扔到了路边的垃圾堆里——环卫工人马上就要收拾走的,而不愿意再多走几步扔到几米外的垃圾桶里。看到这一幕,我那个哥们说了一句话:“那个家伙就是典型的中国汽车制造商!”
    我有些差异,问此话怎讲。我的朋友接下来就给我举了一个例子:
    他自己开着一辆奥迪A6,年初的时候他经常在网上看到关于奥迪A6有点火线圈隐患的帖子。刚开始他不以为然,但是后来有一个在汽修行业的朋友提醒他是不是应当去找4S店检查一下点火线圈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这几个帖子并非是空穴来风。此时,已是接近2008年年中。
    在半个月后,他借着给自己车辆保养的机会再次把车开回到4S店,并向售后服务人员提出了关于点火线圈的问题。当车辆保养结束后,他再次向售后服务人员询问关于点火线圈的问题是不是得到解决时,得到的答案很出乎他的意料:“他的这批车并不存在这个问题,点火线圈不需要处理”
    他当时很不解,但是在4S店是得不到任何解释的,所以他就再次找到了当时提醒他更换点火线圈的那位朋友。那位朋友倒也是一位实干家,看到他的车后,二话没说就把机器盖子打开,还不到5分钟,真相就暴露在空气中了:我朋友那辆车的点火线圈已经被更换成没有安全隐患的产品了,但是绝对不是这次保养的时候更换的。事实很简单了,在他上一次做保养的时候(也可能更早),4S店已经在他不知情的前提下,把他的点火线圈偷偷更换成好的了。(4S店的做法是不是很厚道呢?后面再说。)
    但是当时他还是有一个问题没有得到解答:4S店是如何判断一辆隐患车到底是否已经被暗地里更换了零件呢?2分钟之后的答案更简单:每一次维修工单里,正常需要维修的明细是明文写上的,但是像这种灰色的维修记录,仅仅是由一条代码来体现的,用户的维修工单里是看不到的(看到了也不懂是怎么回事),只有在电脑中有明确记录,以备日后查证。
    话说到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人无完人,车无完车。每一辆车都会有不完美或者是缺陷的地方。因此,买了车使用之后,修车换零件,甚至再召回大规模换零件也是可以理解的。4S店这种偷偷换零件的做法表面上看来是对消费者有利的,但是深层想一下,4S店的这种做法绝对不会是出于什么好心,而肯定是由厂家在后方指挥。在这一瞒一换的过程中,厂家和4S一起“合作”侵犯了消费者最基本的“知情权”!
    话重新回到故事开始时那个扔水果核的人身上,假设他就是汽车制造商,本来他手中想要扔的水果核终归是要运到垃圾掩埋场的,就像消费者手中的隐患零件总是要被换掉的。但是在他躲开垃圾桶直接把果核扔到路边垃圾堆时候,就像制造商指使4S店偷偷换掉零件而规避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一样——消费者的知情权在不知不觉中被当作了一个摆设的垃圾桶来对待。
    试想如果他扔的不是一个果核而是香蕉皮,滑到了一个路人之后,他不但违反了环境规章,还犯了“过失伤害罪”。就像4S店在偷偷给消费者更换了隐患零件,但是最后却在无意中又给消费者造成了更大的隐患一样,这个责任谁来担?抱歉,笔者知道曾经有人为了乱扔垃圾而被罚款道歉,但是从来没看到中国市场上有哪个品牌的制造商勇于出来承认错误,承担责任。
    中国法律中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有明文规定的,但是这些明文却也经常被一些有实力的大厂家不看在眼里。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要有了麻烦第一个生理性反应就是捂紧自己的钱袋,想着尽量把这件事给包住,尽量用最低的成本把这个麻烦给埋了。与此同时,被消费者一直信赖的品牌价值和品牌责任心则被一眼不看的一脚踹到了泥水坑中,不知道一直信赖这个品牌的消费者看到这一幕是什么感想?
    在这件事发生之后过了不到一个半月,这家制造商总算是勉强发布了一道迟来的“召回令”,这道召回令中涉及的隐患车辆达到17000多台。但事实上,有更多数量的车都被早早暗中换了点火线圈,我朋友的那辆车就是这些再次被隐藏的车辆中的一台。看似这道“召回令”是这个厂家良心发现,但本质上,这道“召回令”实在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很多车辆都被卖到了偏远的地方,那些地方的正规经销商根本没有那个实力去把每一辆车都找回来偷偷更换点火线圈。(因为偏远地区的消费者由于地域限制,训练出消费者很强的DIY能力,而且消费者更喜欢非厂家制定的4S店的便宜和实惠。)所以,这道“召回令”实在是在迫不得已才发布出来的——目的就是让剩下的那一小部分消费者得到有限的知情权。看来在中国市场上,只有那些不买账的消费者才有权利可言。
    故事讲到这里,笔者早已经走过了那个垃圾桶,虽然回头看那个垃圾桶时心生怜悯。不过笔者还是相信随着“垃圾桶”越来越多的出现,以及监管力度的增强,“垃圾桶”终有一天可以发挥它自己的作用。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2-12-2024 21:37 , Processed in 0.24697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