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2269查看
  • 5回复

【转贴】欧洲、日本、美国,谁更会造汽车?中国该学谁?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8-2015 11:17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3-3-2008 22: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关于世界三大主流汽车制造流派的优劣之争,一直就没有终止过。在这其中,欧日(也可以说是德日)之争更是各大车坛上口水战的最好题材。如果我们仅仅局限在中国市场上看它们三者的表现,容易失之偏颇。我就试着结合我亲眼所见,讨论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在全球市场上的表现,最后再回到中国市场上来。也希望这能够给予我们本土汽车品牌一些启示。

    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是,同样的水果基因,由于所生长的地方水土不同,会长出截然不同的味道来。汽车,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消费品,和所在地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人口状况、消费者用车习惯都是密不可分的。我就从这里开始说起。

    欧洲
    欧洲国与国的情况不尽相同,北欧与南欧,东欧与西欧,都存在着明显的汽车消费差异。但是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推进、欧元、申根协定,等等,欧洲国家趋同的趋势在最近20年越来越明显。具体到汽车,就是占欧洲主导位置的德国汽车,以它的造车理念和文化,逐渐地击败或兼并了北欧、英国、南欧、东欧等国的机车工业,当然,在这其中,法国是个异类(在文化上,他们是绝对不能接受德国的,因此,后文讨论的欧洲汽车特点很多地方不适用于法国)。所以,谈到欧洲的汽车工业和汽车制造理念,90%以上可以用德国来作为代表。欧洲的特点主要是如下这些:富裕程度高、贫富差距小、国家面积普遍不大、人口分布比较均匀(不像美、日那样人口主要居住在大城市)、人口高度集中的巨型城市比较少(例如上海、东京这种)、油价非常高(高于美国和中国,跟日本差不多)、年均休假时间居于全球最高水平、高速公路路况良好、城市道路普遍比较狭窄(由于欧洲许多城市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且城市内古迹众多,道路拓宽非常困难)、在文化角度上比较坚持欧洲内部的文化(不一定说是传统文化),不容易受外来文化影响。

    欧洲家庭普遍拥有多辆车,针对于不同的用途,这是由于经济上比较富裕,而且也是由于人口密度比中国小很多。人家家里的车库普遍都是能停两辆车的,再加上院子,多停一、两辆都没问题。你看看中国城市的居民小区,每到下班后,每家停一辆车都能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更别说多一辆了。正是由于拥有多辆车,人家对于车的用途分得很细。平时孩子上学、主妇买菜或者男人去公司上班,主要是开紧凑的两厢车,如POLO,标致307等。省油,好找停车位。如果男人是行政级的,可能会开宝马3系啊,Volvo S80啊,或者帕萨特这种车。对于这种日常驾驶的车来说,后座坐人的机会很小,基本上就是放放东西或者应急,所以欧洲人对于这些车的后座空间并不在乎。而且,由于欧洲的城市面积普遍都不大,交通拥堵也没有中国大城市严重,即使是后排临时坐人,时间也不长,不会太遭罪。周末或者节假日一家人出去购物、旅游度假,欧洲人一般会开比较大的车,比如旅行轿车,MPV,SUV这种。空间比较大,乘坐比较舒适。而且西方国家的大型超市普遍都在市郊,停车位充裕,度假的目的地也更不存在什么车位紧张的问题。这就是说,欧洲人基本上是根据出行类型的不同,选择驾驶不同的车。但是中国家庭普遍只有一辆车,没法做到用途细分,只能尽可能地希望集多种车的用途和特点于一身。上班也是它、购物也是它、出去玩也是它、后座坐人的机会还很大,特别是三代同堂的家庭。于是我们希望车子后座要大,为了容易停车,车还不能特别大,还要省油,开着出去还要有面子。等等,总之是要求一辆车尽可能做得面面俱到,集多种车型的用途和优点于一身。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于一辆车子的多方面的要求,远远强于欧洲人。

    欧洲汽车的特点基本可以总结为:非常善于造小车,省油的小车;车内后排空间利用率不高;由于欧洲文化的影响,车子外形和内饰的设计普遍比较平实内敛,花哨的东西少;车子的能源利用率比较高,因此,旅行轿车和紧凑型MPV这种能够以相对经济的方式运送大量货物/乘客的车子在欧洲非常流行(这也跟欧洲的度假文化有关);燃烧效率比较高的柴油车在欧洲也很流行,甚至是奔驰、宝马这种豪华品牌;在汽车技术上居于全球的领先地位(许多最新技术都是首先诞生在奔驰、宝马、奥迪、沃尔沃这几个品牌上的,然后逐渐影响中低端的品牌和车型,再影响全球)。

    谈到欧洲汽车工业的主流,德国汽车,不能忽略的就是中北欧国家传统的“工程师文化”,德国、瑞典、芬兰、荷兰、挪威等国都有很明显的这个特点。具体而言,就是工程师在全社会受到非常高的尊重,在企业中有着毋庸置疑的主导权。德国汽车企业的CEO绝大部分是工程师出身(博士众多),相比之下,美国或者日本的汽车企业的CEO大部分是做商务的出身(有MBA背景的居多)。不要小看这个区别,这种区别并不仅仅局限于CEO这个级别,而是至上而下贯穿了整个企业。说得极端一点,就是德国汽车企业工程师说了算,美日汽车企业是销售和市场说了算。工程师性格的一大特点就是“技术导向”,就是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不容易妥协。而且,德国工程师的血液中有一种“追求完美”的传统。这也就是为什么保时捷、奔驰、宝马、奥迪出在德国的原因,很多时候,高端品牌失去了对于技术的执着就会迷失自己。反映到汽车设计理念上,就是德国(欧洲)汽车基于欧洲本土情况设计,这本没错,人口超过3亿的欧洲市场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了。但是,在输出到欧洲以外市场的时候,德国汽车拒绝做出改变,因为,对“完美技术”的改变是工程师们不能容忍的(在中国,这个情况略有不同,后面会具体讨论)。因此,我们几乎见不到德国汽车在欧洲以外的任何针对当地市场的本土化改变。高尔夫,在德国销售的款式的和出口到巴西的一模一样;你在美国见到的Jetta和在韩国见到的,也没什么区别。德国人在内心认为自己设计的车子是世界车,适用于全球市场,无需做出改变。事实真的如此么?对于奔驰、宝马、奥迪来说,坚持设计上的全球一致性是绝对正确的,因为买这些车的人,本来买的就是一个基因、一个血统,改了就变味了、没人要了。但是对于大众、斯柯达、菲亚特乃至于标致、雷诺这些定位在中端到低端的欧洲品牌来说,坚持这种设计上的全球一致性是正确的么?看看他们在欧洲之外的销量就可以说明一切了,无论是在北美还是亚洲,它们都全面不敌日本车。(在这里,中国市场又是一个例外,后面具体说)

    帕萨特B6,全世界同一张面孔。


    日本

    日本的国情和日本人日常怎样生活,大家应该都比较了解,就不太具体说了。这里简单总结一下:日本人口高度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少数大城市、资源匮乏,油价高、城市街道窄小、国土面积小。这些特点决定了日本车厂在本土投放的大都是小排量(很多不到1L)的小车,很多还是方头方脑的,油耗低,排放低,空间利用率高,非常适合在城市内穿街过巷。轿车也是以中小排量为主。不过,这个其实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日车在海外市场如何。

    与欧洲车厂和美国车厂最大的不同是,日本车厂没有足够大的国内市场(欧盟国家可以被视为同一市场)来支撑它们的发展和分摊庞大的平台研发成本。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立足全球市场,而且重心要绝对放在海外市场。为了实现这一点,为了和美国车厂去抢美国市场, 和欧洲车厂去抢欧洲市场,要做的第一点就是实现尽可能的本地化,忘掉自己的本土车型,尽可能做到比美国车还美国,比欧洲车还欧洲。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要想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除了拷贝当地车型外,还要有高于它们的地方。日本车厂的策略,很像英国汇丰银行的一句著名广告词“Global brand, local branch”(全球品牌,本地分行)。就是除了品牌是全球的,在其它的所有顾客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的地方,尽一切可能成为一个当地的车厂。所以,你绝不会见到日本车厂把自己在本土的那些方头方脑的K-car拿到美国去销售,因为那绝对是必死无疑的。可以说,日本车厂是完全的市场导向,当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技术为市场服务,并服从于市场。美国的丰田和欧洲的丰田,从内到外的设计,都完全不同,可以说,除了都挂一个牛头标,你找不到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美国丰田,无论开上去还是看上去,都更像道奇或者通用,欧洲丰田则更像大众或者欧洲福特。日本车厂在中国市场上投放的很多车型,在其它国家你根本就不会见到,因为已经做了大幅度的改造,面目全非了。你如果问一个欧洲消费者,丰田的设计是什么,他可能想一想会说,我也不知道,应该是我们喜欢并且习惯的那种设计,没什么特别的设计。如果你再问他,丰田带给你的联想是什么,他会说,可能是质量和可靠性吧。所以,人们常说Japan quality,没什么人说Japan design,就是这个道理。

    日本车厂进入美国和欧洲的策略一模一样:从拷贝当地的主流设计开始。但是依靠日本企业擅长的成本和质量控制,日本车可以做到在价格上更有竞争力,在质量上更可靠。美国消费者喜欢排场?喜欢大车?没问题。我给你造一部跟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C一样大,一样气派的大车,但是我更省油、人性化设计做得更好、保修时间更长、故障率更低。最重要的一点是,更便宜,你喜欢不喜欢?依靠这种方式进入当地市场,用10-20年的时间积累经验,建立品牌美誉度,了解市场,并把握潮流的趋势,日本车厂逐渐可以做到在设计上从跟随潮流到引导潮流,开始跟当地品牌分庭抗礼,最终争取在市场份额上反超当地品牌。以雷克萨斯为例,开始是从模仿奔驰和宝马起家的,以不弱于双B的工艺质量和相对较为低廉的价格吸引客户。经过了20年的经验积累和品牌美誉度建立,在最新一代的雷克萨斯车型上已经能够看到很多独创的,只属于雷克萨斯自己的设计语言,这个年轻的豪华品牌试图走出一条和双B、奥迪、凯迪拉克完全不同的路线。而且,我们也在一些欧美品牌的新车上见到了模仿雷克萨斯设计细节的现象。

    能够实现这样彻底的本地化,最重要的就是本地设计。日本三大车厂,丰田、日产和本田在北美和欧洲都有大型的研发中心,设计师以本地人为主,日方人员数量较少。以这样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设计出迎合当地消费者的车型。日本车厂的海外研发人员数量远大于本土的研发人员数量,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他们的策略与欧洲车厂是如何地不同。欧洲车厂还是坚持将研发的核心放在欧洲,从欧洲辐射全球。海外市场即便有很少数的一些研发人员,也只能做比较小的“face-lift”,改改外观的局部啊,行车电脑的显示文字翻译成本地语言啊。深层次的研发,涉及到产品的改款和产品线级别的新设计,海外研发是没有实力,也绝对不会被允许去做的。

    这是丰田在欧洲市场上卖得很不错的一款紧凑型MPV,叫做VERSO,直接对手是福特的C-MAX和雷诺小风景。全身上下充满了典型的欧陆设计语言,在北美和亚洲没有销售。车身线条上能看出一些欧宝赛飞利的影子来吧?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8-2015 11:17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3-3-2008 22: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文中很多地方提到了丰田在欧洲销售的主力中型房车的AVENSIS,跟Camry和凯美瑞共享平台。刚才出门随手照了几张。可以看出设计风格上和那两款车差异比较大,更接近主流的欧洲设计。








    下面这个是丰田在北美卖得很火的一款皮卡Tundra,如果抠了那个牛头标,可能有人会误认为它是福特或者雪佛兰的哪款皮卡吧,呵呵。同样,这款车你也别想在欧洲见到。


    美国
    如果说欧洲是技术导向,日本是市场导向。美国车厂可以说是技术比不过欧洲,市场做不过日本。背靠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美国,总是给人一种错觉,服务好本土市场就足够美国这三大汽车制造商活了。事实其实并非如此。或许,这就是美国车在世界车坛上为什么逐渐没落的一大原因。

    人们常说,美国是一个活在车轮上的国家。到过美国的人,会对这话有深切的体会。美国人出行使用公共交通的比例在全球范围内是非常低的。没有如欧洲和日本那样密集而先进的高速铁路网,铁路仅限于服务一部分的货运。很多美国人一辈子没坐过火车出行。除了一些大城市之外,很多城市没有地铁和公共汽车,即使有公共汽车,一天只有早晚各一班,也没什么人坐。在欧洲和亚洲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短途低价航空,在美国还不见踪影。美国人一般是短途乃至中途出行都开车,实在太远的旅行(跨几个州的)才会坐飞机。在美国很多地方,没有车或者不会开车,简直是寸步难行。因此,美国的公路网极其发达,路况大都不错,而且由于人口密度小,道路一般比较宽阔,很少拥堵。

    如此强的对于汽车的依赖,幅员辽阔的国土,超过3亿的人口,发达的经济,极强的购买力(除了本身有钱之外,美国人贷款消费居全球之最,很多人第一辆车的贷款还没还完,就已经在买第三辆或者第四辆车了),使得美国的汽车消费能力位居全球之最。和欧洲相同的是,美国一个家庭也普遍拥有多辆汽车,但是车型的偏好上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油价的明显偏低,再加上我们常说的美国的“浪费”文化,美国人对于车的爱好可以总结为“大”和“奢华”。对于能源利用率比较高的车型,如紧凑型两厢车,旅行轿车,紧凑型MPV这些,在美国不受欢迎。与欧洲相比,节能型的汽车(柴油车和混合动力车)更是难觅踪影。美国人更喜欢的是中大型三厢轿车、中大型MPV、各种尺寸的SUV、皮卡、跑车等等这些气派但是浪费能源的车型。你常常能在街上看到那种排量5升6升的巨大的皮卡,里头只坐了驾驶员一人,车斗里头空空如也啥也没拉,去干啥?去三条街之外的便利店买一瓶矿泉水。这并不夸张。宝马X5和大众途锐这样的车在欧洲的街头是绝对的大个子了,但是很多时候,在美国的车流中,被悍马和福特150皮卡们包围着,你会觉得它们显得很“小巧”。

    有着这样的本土市场,可以说是把福特、通用、www.cartech8.com这三大车厂“惯坏”了。不用在技术创新,节能降耗上费什么功夫,只要把车造得够大,奢侈的装备往上一堆,就不愁没人要。美国的发动机能源利用率普遍低于欧洲和日本,技术上也落后很多。像欧日车厂耗费巨资做风洞实验,优化车身外型,就为了把风阻系数降低个0.01,这种事美国车厂是不会干的。费那事干嘛,不就为了降低油耗么?我们美国有的是石油,不在乎这个。所以,美国车大多设计得不仅大、而且方头方脑,风阻大,安装大排量发动机。美国的3升的发动机马力不如欧洲和日本的3升发动机?不怕,还有5升的(看看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C和凯迪拉克那些新一代的轿车,最好的例子)。在安全装备的创新上,美国车厂更是远远落后于欧洲和日本,什么气囊啊,主动式头枕啊,费那事干嘛?装备得再全,也不如我这个大皮卡扛撞。别以为我夸张,这是很多美国人的一个思维定式:车越大,越安全。其实这也不能说不对,但是这是用一种浪费的方式实现的安全。

    多年的积淀下来,使得美国车厂在竞争力上面明显不如欧洲和日本的竞争对手。不仅产品很难走出美国,连本土市场的份额都遭到了外来者的挑战。在高端豪华品牌上,凯迪拉克和林肯面对德国几大豪华品牌,捉襟见肘。日本和韩国品牌对于美国品牌中低端市场的份额蚕食更是把美国三大车厂逼到了生死线的边缘。当这个竞争有了美国经济衰退和全球能源危机的大背景时,就被更加放大了。

    这是去年3月份发布的美国汽车市场份额的统计数字。绝对值和趋势都很能说明问题。可以看到,从2006年到2007年,虽然韩系和欧系品牌份额也有微增,美国“三大”丢失的份额主要还是被日系吃进去了。



    不过,谈到美国汽车,不能一概而论。美国三大车厂的海外发展策略,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逐一看一下。

    福特
    在策略上和日本车厂有类似的地方。比如说,福特欧洲和福特美国是相对独立的。福特欧洲开发的车型,如蒙迪欧、福克斯、S-MAX等专门针对欧洲市场,在美国不销售(美国福特也有一款车叫做FOCUS,但是和我们熟悉的福克斯相差甚远)。而福特美国的那些车型,例如Fusion、金牛座等在欧洲也是根本看不到的。不过,福特在亚洲没什么作为,基本上是直接拿福特欧洲的车过来卖。后面在谈到中国市场的时候会具体说。福特自己的高端品牌林肯在海外市场认可度很低,福特在海外的高端品牌主要是由收购来的捷豹、沃尔沃和路虎等拼凑而成的PAG集团。当然,绝对不能忽略的就是福特主要用来征战亚洲和欧洲的市场的马自达品牌。和日本车厂主要依靠自己发展不同,美国车厂和大众采取了差不多的发展方式,靠收购来快速拓展。只是大众旗下的子品牌更像是在同一平台上换不同的壳子,福特旗下的子品牌差异性要大很多,而且相对比较独立,研发和生产的整合不如大众那样来得彻底。

    通用
    通用在欧洲没有挂通用或者是别克标的车子,主力品牌就是欧宝(在英国叫做Vauxhall),另外辅助以萨博和雪佛兰(和国内的雪佛兰一样,基本都是通用大宇研发的车型)。凯迪拉克在欧洲卖得很不好,它的夸张设计风格无法取悦保守的欧洲消费者。在德国豪华品牌的主场,它没什么机会。通用在亚洲的本地化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大中国地区。不过,在研发实力和开发出的车型成熟度上,还是比不上福特欧洲。凯迪拉克在亚洲的日子比欧洲好过一些,特别是中国大陆。

    www.cartech8.com
    虽说戴姆勒-www.cartech8.com是一个集团,但是各自相对独立,特别是在车型的协同研发上,有一些(比如www.cartech8.com使用奔驰E级一些技术),但是非常有限。抛开戴姆勒-奔驰不说,www.cartech8.com自身在海外市场的发展非常有限,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都远远比不上福特和通用。www.cartech8.com和道奇等品牌在美国之外的知名度也很差。下图是道奇在美国的主力中型房车,2008款的Charger,被很多州选为警车。很难想象这款车在欧洲或者亚洲能够热销。

    如果说德国车拒绝本地化,日本车彻底本地化,可以说美国车厂是在向日本竞争对手学习去做本地化,但是应该说还没学到家,只有福特在欧洲还做得比较像样。


    中国
    说了一大圈,最后回到中国。让我们看看这三大流派在中国是怎么竞争的。

    欧洲车由于政策上的优势,也由于先知先觉,最早来到了中国。比美国人和日本人早来10-20年的大众就不说了,即使是雪铁龙和标致,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也远远早于自己的美国和日本竞争对手。但是可惜的是,由于不善于本地化和文化上对于本地化的拒绝,它们没有能够把这么长时间以来积累的经验和对中国市场的了解转化为本地化的优势。就好比一个生性内向的人,和几个活泼的同事一起去KTV玩,被同事推着不得不上去放开了表演,内心的挣扎和外部环境的压力会使得他的表演很拙劣,让人看着别别扭扭的。大众在中国这么多年,本地化只有两板斧,“加长轴距”和“假桃木”。在某些车型,某些时候,这是很奏效的,但是老用就不灵了,而且用多了还会带来审美疲劳。PSA记住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中国人喜欢三厢车”,并且乐此不疲地使用到富康988,爱丽舍,307三厢和凯旋上。效果自有公论。可以说,欧洲车的本地化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表层上,没有能够达到深入挖掘消费者内心需求的层次。只有“形”,没有“神”。不过,中国还算是欧洲车厂本地化“尺度”最大的一个地方了,由于这是对它们来说重要程度更甚于美国的市场。所以,长轴距版本的帕萨特、奥迪A6和宝马5系,也只有中国消费者才能“有幸”见到。说不定哪一天,北京奔驰也会搞出个加长轴距的E级来呢。

    美国三大车厂进入中国的顺序基本上是通用、福特、www.cartech8.com。通过泛亚中心,通用有着非常强大的中国本地化能力。欧宝Corsa改出个别克赛欧,而且不是原型的小两厢车,而是三厢车和旅行车,可以说是上海通用早期的神来之笔。从老别克的“拿来主义”到君威,再到君越几乎完全为中国研发一款新车,通用已经把对于目标消费群体的了解深深地融入产品设计中。作为一款设计给“后座尊贵的乘客”的车子,君越没有倒车雷达,没有前排电加热座椅,但是有同级绝无仅有的后座按摩座椅和同级最好的Harman-Kardon音响以及功能繁多的后座娱乐设施。可以说是把好钢用在了刀刃上。通用在中国的多品牌战略运用得也非常成功,把中低端车型放进雪佛兰品牌,打性价比。中高端品牌继续用别克,打品牌价值。特别是在凯越上使用别克品牌,是凯越这些年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同为韩国身份,就因为挂别克标,凯越在总体销量上远超伊兰特和赛拉图。通用还是很能摸准中国人的心的。通用的劣势也很明显,旗下可供使用的资源不多。美国通用能拿过来改的车型很少,因为美国本土车型和中国人的欣赏使用习惯差得太远(中国人更接受欧洲和日本风格),技术上也相对比较落后,改动难度很大。通用欧洲?也就只能拿欧宝了,看上去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欧宝毕竟只是通用的控股子公司,无论从产品线的控制力,还是产品本地化的能力、经验上,都显然不如福特和日本汽车公司可以直接使用本品牌下在其它大洲的资源。通用需要尽快实现可以整体移植和本地化欧宝整车,不然,在中级和中高级市场上,通用将面临后继无车的窘境。福特是拿来主义,基本上就是直接拿福特欧洲的车型到中国来卖(最早那个嘉年华除外)。这个策略其实没错,因为中国现代的汽车工业是从与德国大众的合作开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捷达和桑塔纳统治了中国的中级车市场。耳濡目染多年,中国消费者相当认可欧洲的设计,甚至可以说,中国是除欧洲之外最能接受欧洲设计风格的一个市场。但是一点本地化能力也没有的福特中国,在与通用和日本对手,甚至其它欧洲车厂的长期竞争中,最终会处于不利地位。无论是斯柯达明锐还是丰田卡罗拉,都有针对中国市场的改进。但是福特却没有本地资源对于福克斯做任何的本地化针对性改进。福特曾经尝试过靠台湾的合资厂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后来发现并不成功。何去何从,福特还要尽快拿出办法来啊。美国三大中,最后来的www.cartech8.com是实力最弱的一个,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也乏善可陈,不像通用有较强的本地化能力,也不像福特有个欧洲公司可以直接拿车型过来。www.cartech8.com除了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切诺基有一些本地化,只能把旗下的美国车型几乎不做任何的本地化就直接拿进来。www.cartech8.com在最初的火爆之后已经无声无息了,道奇凯领、锋哲和www.cartech8.comxxxxx等,在中国成功的机会也相当渺茫。只要看看它们所面对的欧洲和日本对手,还有福特和通用在中国投放的车型,就可以看出,www.cartech8.com在中国的策略是多么地失败。从欧洲到亚洲,www.cartech8.com的海外发展十分黯淡。

    作为中国市场的后来者,日本车在中国市场上也有过一段时间的蛰伏期。威姿、威驰都不算成功,日产的蓝鸟也有过很长时间的不温不火,本田除了热销的雅阁之外,车型很少,上一款奥德赛并没有能够大卖。因为没有足够强的本土设计可以让日本厂商去模仿(就像它们在美国和欧洲所做的那样),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脚步并不顺利。但是,就是在这并不很成功的几年中,日本车厂逐渐了解了这个市场,逐渐在积累经验,掌握消费者的欣赏品味。积累到一定时候就是集中的爆发,从2005年到2007年,日本车在中国进入了一个集中发力的阶段。本田飞度、新奥德赛、二代和三代CR-V、雅阁7代、思域,丰田皇冠和凯美瑞,日产天籁、颐达、骐达、骊威,还有马自达6等都是有着很大销量的主流车。整个日车集团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迅速提升,已经超过了美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可以坐到和欧系品牌分庭抗礼了。这些车热销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拿来的新车型技术够新,外形吸引人;有的是价廉物美,空间利用率很高;有的是填补了某个市场区间的空白。但是,一个共同的原因是,它们受到了某一类消费者的欢迎。日本厂商普遍有着很强的本地化优势,善于研发适合本地需要的产品,而且,他们普遍有很庞大的全球车型家族资源可以拿过来进行本地化。美版的适合中国市场就拿美版过来改,欧版的适合就拿欧版,不行还有日版,最后实在不行还可以干脆直接为中国市场量体裁衣。本田拿美版过来改比较多,日产主要拿欧版的,丰田的凯美瑞是来自于澳版和美版,但是做了相当大的本地化改进,皇冠是从日本版来的,卡罗拉是从美国版的Corolla改过来的。它们有着很强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各个分支在设计上既相对独立又可以比较好地互相共享资源。

    如果要预测一下中国汽车市场未来几年的走势(不考虑豪华车),欧洲车在中国目前的统治地位会受到很大的挑战。因为直接拿欧版车子过来卖,可能会成功,比如速腾。但是,这种不做适当本地化的直接引进,失败的例子更多,比如毕加索、塞纳、开迪、途安、迈腾等等。欧洲车厂并非不想做本地化,但是这种能力并非短时间就可以积累起来的,而且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东风PSA的那些别扭的本地化在未来还将继续上演,我们可以等着看新爱丽舍。有着一个美国品牌的欧洲车,福特,同样有这个问题,如果不尽早解决,一定会影响长期发展。美国品牌的全面衰落,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们能够做的,就是更好更快地整合全球资源,提高本地化能力,拿出中国市场欢迎的产品。日车的市场份额逐年上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趋势还将继续持续下去。拜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赐,它们在美国和欧洲用了20年乃至更长时间来积累经验,在中国,只用了短短不到10年。它们在中国市场发展最大的一个阻碍,也许就是“民族情结”吧,一个不可忽略的现实问题。

    放一个销量排行榜吧,还是数字最有说服力:



    关于中国自己的民族汽车工业,我的几点感想如下:
    1、  不要怕人家说我们模仿。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工业的起步都是从模仿先进的竞争对手开始的,而且模仿了多年。日本尚未完全脱离,韩国现在大部分还是模仿。我们中国三大产业的龙头海尔、联想和华为都是从模仿秀开始,目前也就只有海尔有一些谈得上是自主创新的东西,另外两个企业还几乎没有。一句话,模仿不丢人。
    2、  不要急于开始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的前提是行业积累,对市场的了解,和很多的资金投入。需要有很长时间的“模仿秀”作为积累才能开始像样的自主创新。企业要想生存,盈利是第一目的。一个拿着很多专利,但是破产了的公司,没有人会可怜你。
    3、  不要急于走出去。中国的市场已经足够大了,难道养活不了这些本土品牌么?另外,看看欧日美车厂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和走过的曲折道路,就可以知道我们还很稚嫩的企业在这其中面临的挑战有多大。不要以为低成本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很多低成本的实现是以牺牲质量和安全为前提的,这样的产品根本无法拿到很多国家的市场准入。真正的低成本是靠规模和管理来实现的,我们现在还做不到。
    4、  靠企业并购实现快速发展是可行的么?这方面失败的例子不少,成功的不多。无论是文化的整合还是产品线的整合都是一个相当大的企业管理难题。欧美大型汽车企业都没办法处理好的问题(由于经营问题和资金压力,福特已经在考虑出售捷豹和路虎,沃尔沃可能是下一个目标),很难认为我们稚嫩的国内汽车企业可以做得到。说白了,上汽荣威和南汽MG目前的靠收购快速成长的发展策略和一汽拿一些日系车的平台过来做局部改动之后挂红旗标,这两者并无本质不同。我们买到了产品线,买到了产品,但是我们没有得到的是技术、是经验、是对市场的了解。靠这样的方式难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最值得骄傲的本土汽车企业就是奇瑞和吉利,紧跟着的是华晨中华。他们的策略非常正确,从低端切入,逐渐(这个逐渐很重要,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地往中端渗透。他们都做好了“长跑”的准备。这很正确。在这个行业,没有捷径可以走。绝不是钱就可以堆起来一个企业的。现在,他们的营业收入已经可以负担一部分的研发费用,这很难得。此处,我也特别地希望国家能够出台一些特别的优惠政策给这些本土企业,从税收、研发投入、吸引人才等等各方面给予他们保护和扶持,就像日韩政府曾经做过的那样。海尔、联想和华为崛起的过程中,这也是重要的一环。

    奇瑞A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5-3-2008 01: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市场本来很大, 没有必要再看外面。   现在是别人抢我们的市场呢!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4-7-2015 09:2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9-3-2008 07: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透彻!!!欧洲3亿的市场都做本土化了,我们也是可以学习的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1-3-2008 15: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看了感触很深!收获很多!共鸣也很多!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4-2008 20: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还行,中国的电脑市场更大,普及率也很低,但是联想也走出去,走出去是应该的,闭门造车会固步自封的,中国汽车市场真的很大吗,在消费能力没到你想的很大时,应该走出去的,所以你还是说的不全对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5-11-2024 13:39 , Processed in 0.49697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