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6657查看
  • 11回复

关于摩托车润滑油(机油)五问五答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2007 19: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发动机的润滑系统,与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非常相似。人体离不开健康的血液,一旦失血过多或血液发生质变,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失去生命。一台发动机工作质量的好坏与寿命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润滑油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健康的人体具备造血功能,能及时补充新鲜血液,而发动机却做不到这一点。另外,对润滑油作用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就摩友们比较关心的五个问题进行解疑。

    一问:润滑油的作用是什么?

    1、润滑减磨:防止机件干摩擦,减少摩擦阻力,在零件表面形成油膜。

    2、冷却降温:通过润滑油的循环带走热量防止烧结。

    3、清洗清洁:通过润滑油的流动冲洗零件工作表面摩擦产生的金属和其它脏物。

    4、密封防漏:减少气体的泄漏和外界的污染物进入。

    5、防锈防蚀:能吸咐在零件表面防止水、空气、酸性物质及害气体与零件的接触。

    6、减震缓冲:当发动机汽缸口压力急剧上升,突然加剧活塞、活塞销、连杆和曲轴轴承上的负荷很大,这个负荷经过轴承的传递润滑,使承受的冲击负荷起到缓冲的作用。

    二问:机油的型号是怎样定的?如何选用?

    每个润滑油的正规厂商一定会在产品外包装显著位置注明油品牌号,牌号是由一组数字及英文字母共同构成,如:15W/40SG、5W/30SJ等。牌号前的数字部分如:15W/40、5W/30代表汽油机油的粘度等级,后面的字母部分如SG、SJ代表汽油机油的质量等级。就是说,汽机油的粘度牌号由两部分构成,即粘度等级与质量等级,其中质量等级是标志汽机油质量高低的关键。以15W/40SG为例:

    15W40SG

    低温性能黏度等级

    质量等级是这样划分的:根据世界通行的美国石油学会SPI的分类,将汽油机油定为以“S”为系列SA、SB、SC、SD、SF、SG、SH、SJ等多个等级,我国国家标准是等效采用此方法分类的。质量按字母顺序依次提高,即目前SJ级润滑油是世界上级别最高、质量最好的汽油机油,市场上常见的长城福星机油、美孚一号均属于SJ级别;SH级次之,市场常见的有长城机油、美孚等;而SF、SE则属中档产品。

    下面介绍汽油机油的粘度等级的划分:按照世界上公认的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制定的粘度等级,根据油品的高、低温流动性分为:“W”系列和非“W”系列。“W”系列主要以油品的低温性能来划分,“W”前面数字越小,表示低温性能越好,可在越寒冷的温度下使用。如:15W/40粘度等级兼顾了油品的高、低温性能,我们称它为多级油,可以冬、夏通用。而非“W”系列是以油品的100℃的粘度大小来划分,数字越大代表粘度越高,只适用温度较高的地区。

    在机油的特性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粘度。机油的粘度随温度变化,对于那些低温时粘度小,高温时粘度大,能保证发动机在任何温度下都能正常润滑的机油,我们定义为多级机油。
中档车使用SG级别的机油,按照保养手册定期保养就足够了。
    机油黏度使用15W/40,可以保证大部分地区的使用。

    一般高档车都要选择高档机油。在高温及严寒情况下,仍能维持适当的粘度,而提供合适的保护。另外,高档机油因氧化而产生酸质、油泥的趋势小,因而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对发动机在各种恶劣操作条件下,都能提供适当的润滑和有效的保护。

    三问:矿物油与合成油到底有何不同?

    各种用途的润滑油,是由不同等级粘度的基础油掺配以不同比例的几种添加剂调制而成。而矿物油与合成油之最主要差别在于基础油不同。矿物油的基础油是原油提炼过程中,在分馏出有用的轻物质(如航空用油、汽油等)之后,剩下来残留的塔底油再经提炼而成。就本质而言,它是运用原油中较差的成份,原油中存有几千个不同的混合物分子组成,提炼技术即使再精进,亦无法将其中不良物、杂质去除殆尽。反观合成油的基础油,系来自于原油中的瓦斯气或天然气所分散出来的乙烯、丙烯,再经聚合、催化等繁复的化学反应才炼制成大分子组成的基础液。在本质上,它使用的是原油中较好的成份,加以化学反应并透过人为的控制下达到预期的分子形态,其分子排列整齐,抵抗外来变数的能力自然很强,因此合成油体质较好,其对热稳定、抗氧化反应、抗粘度变化的能力自然要比矿物油强的多。除了上述之外,矿物油在提炼过程中因无法将所含的杂质完全除去,因此流动点较高,不适合寒带作业作用。而合成油因不含杂质,其流动点可达零下50℃以下。如飞机、太空飞船、潜艇等所遇气候温度相差悬殊的场合,则非使用合成油不可。

    四问:新机油的质量如何鉴别?

    目前,市场出售的机油并非那么“纯洁”,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的现象普遍存在。当你需要购买机油时,如果不具备质量鉴别和牌号识别能力,应请专门的技术员或经验丰富的技工帮助选择。

    1.观察机油颜色

    国产正牌散装机油多为浅蓝色,具有明亮的光泽,流动均匀。凡是颜色不均、流动时带有异色线条者均为伪劣或变质机油,若使用此类机油,将严重损害发动机。进口机油的颜色为金黄略带蓝色,晶莹透明,油桶制造精致,图案字码的边缘清晰、整齐,无漏色和重叠现象,否则为假货。

    2.闻气味

    合格的机油应无特别的气味,只略带芳香。凡是对嗅觉刺激大且有异味的机油均为变质或劣质机油,绝对不可使用。

    五问:使用中的机油质量如何鉴别?

    鉴别使用中机油的质量,是确定是否需要更换机油的依据。

    1.搓捻鉴别

    取出油底壳中的少许机油,放在手指上搓捻。搓捻时,如有粘稠感觉,并有拉丝现象,说明机油未变质,仍可继续使用,否则应更换。

    2.油尺鉴别

    抽出机油标尺对着光亮处观察刻度线是否清晰,当透过油尺上的机油看不请刻线时,则说明机油过脏,需立即更换。
3.倾倒鉴别

    取油底壳中的少量机油注入一容器内,然后从容器中慢慢倒出,观察油流的光泽和粘度。若油流能保持细长且均匀,说明机油内没有胶质及杂质,还可使用一段时间,否则应更换。

    4.油滴检查

    在白纸上滴一滴油底壳中的机油,若油滴中心黑点很大,呈黑褐色且均匀无颗粒,周围黄色浸润很小,说明机油变质应更换。若油滴中心黑点小而且颜色较浅,周围的黄色浸润痕迹较大,表明机油还可以使用。

    以上检查均应在发动机停机后机油还未沉淀时进行,否则有可能得不到正确结论。因为机油沉淀后,浮在上面的往往是好的机油,这样检查的只是表面现象,而变质机油或杂质存留在油底壳的底部,从而可能造成误检。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4-4-2008 16: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摩托车机油和汽车机油同属汽机油,他们有区别吗?为什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8-2008 16: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摩托车机油和汽车机油同属汽机油能否混用?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5-8-2008 18: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摩托车可以用汽车机油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2-9-2008 11: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使用汽车机油,我个人理解,不一定对。
我觉得,虽然摩托车和汽车同属内燃机,但是相对来讲摩托属于高速机,汽车属于低速机,所以来讲不能使用。不知道这么解释是否正确,还请专家来指点一二。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9-2008 12: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理解还是不用为好!
两者的工作温度不同,机油泵出来后压力也不同!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2-11-2008 23: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汽车和摩托车所用机油是有规定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7-10-2009 18: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动机爬坡的时候没劲是不是跟发动机也有关系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8-11-2009 21: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新疆刀狼 于 12-9-2008 11:45 发表
不能使用汽车机油,我个人理解,不一定对。
我觉得,虽然摩托车和汽车同属内燃机,但是相对来讲摩托属于高速机,汽车属于低速机,所以来讲不能使用。不知道这么解释是否正确,还请专家来指点一二。

是这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5-12-2009 14: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使用一样的机油,关键是机油的等级和粘稠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0-12-2009 23: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不错的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6-4-2010 23: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解释的很详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0-11-2024 23:23 , Processed in 0.29748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