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9828查看
  • 34回复

汽车电路图的识读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9-10-2006 17: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电路图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重要,因此如何快速而准确地识读汽车电路图是许多汽车维修人员常常感到头疼的事情。汽车电路图常见的表达方式有线路图、原理图和线束图等3种。
线路图的特点
  线路图是传统的汽车电路图表达方式,它将汽车电器在车上的实际位置相对应地用外形简图表示在电路图上,再用线条将电路、开关、保险装置等和这些电器一一连接起来。
  线路图的特点是:由于电器设备的外形和实际位置都和原车一致,因此,查找线路时,导线中的分支、接点很容易找到,线路的走向和车上实际使用的线束的走向基本一致。其缺点是:线条密集、纵横交错,导致读图和查找、分析故障时,非常不方便。
  识读线路图的要点是:
  1. 对该车所使用的电器设备结构、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对其电器设备规范比较清楚;
  2. 通过识读认清该车所有电器设备的名称、数量以及它们在汽车上的实际安装位置;
  3. 通过识读认清该车每一种电器设备的接线柱的数量、名称,了解每一接线柱的实际意义。
原理图的特点
  原理图是用国家统一规定的图形符号,把仪器及各种电器设备,按电路原理,由上到下合理地连接起来,然后再进行横向排列。
  原理图的特点是:对线路图作了高度地简化,图面清晰、电路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电路连接控制关系清楚,有利于快速查找与排除故障。
  识读原理图的要点是:
  1.识读各电器设备的各接线柱分别和哪些电路设备的哪个接线柱相连;
  2.识读电路设备所处的分线路走向;
  3.识读分线路上的开关、保险装置、继电器结构和作用。
线束图的特点
 线束图是汽车制造厂,把汽车上实际线路排列好后,并将有关导线汇合在一起扎成线束以后画成的树枝图。
  线束图的特点是:在图面上着重标明各导线的序号和连接的电器名称及接线柱的名称、各插接器插头和插座的序号。安装操作人员只要将导线或插接器按图上标明的序号,连接到相应的电器接线柱或插接器上,便完成了全车线路的装接,该图有利于安装与维修,但不能说明线路的走向,线路简单。
  线束图的识读要点是:
  1.认清整车共有几组线束、各线束名称以及各线束在汽车上的实际安装位置。
  2.认清每一线束上的枝叉通向车上哪个电器设备、每一分枝叉有几根导线、它们的颜色与标号以及它们各连接到电器的哪个接线柱上;
  3.认清有哪些插接件,它们应该与哪个电器设备上的插接器相连接。

纵向排列式电路图的识读
  对于电器设备较多的汽车,在电路图上线多而乱,给识读带来很多困难,目前国际上汽车电路图流行“纵向排列式画法”,即总线路采用纵向排列,不走折(极个别地方除外),图上不出现导线交叉,对某一条线路来说,从头到尾不超过所在线路纵向的75%,同类电路局限在总线路横向的一个区域内。这样对电器设备繁多的汽车电路,提供了一种简洁明了的读图方法。本文将以上海桑塔纳轿车电路图(如图1所示)为例说明其识读方法。
  在该电路图上使用的统一代码有“30”、“15”、“X”和“31”等,其含义分别是:“30”代表常电源线;“15”代表接小容量电器的电源线,在点火开关闭合时,由点火开关直接将其接通带电;“X”代表接大容量电器的电源线,在点火开关处于点火位置时,通过中间继电器使其接通带电;“31”代表搭铁线。
  该电路采用纵向排列的方法,将同一系统的电路归纳到一起。基本电路有条理地从左到右按电源系统、启动系统、点火装置、指示灯和仪表、照明设备、雾灯、报警闪光装置、信号灯、刮水器和洗涤器、双音喇叭的顺序排列。
  该电路图采用了断线带号法解决交叉问题。对于一些线路比较复杂的设备(如前照灯),它工作时要涉及到点火开关、灯光开关和变光开关等配电设备,而这3个开关不在同一条纵线上,若按传统画法,必定要画一些横线将它们连接起来,这样图上就会出现较多横线,增加读图难度,为此,该电路图的总线路图采用了断线带号法,如暖风开关照明灯电路导线的上半段在电路号码为“69”的位置上,下半段在电路号码为“101”的位置上,图中的处理方法是在上半段电路终止处画一黄底的小圆圈,内标“101”,说明下半段电路应在号码为“101”的位置上寻找;下半段电路开始处也有一小方框,内标“69”,说明上半段电路应在号码为“69”的位置上寻找。通过以上4个数字,上、下段电路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该电路图既表达了线路的走向,又表达了线路的结构。该车电路以中央电器装置(继电器与熔断器插接板)为中心,中央电器装置下面的插接继电器和熔断器,在电路图的灰色区,画有汽车上的各种继电器,而在这些继电器的右侧都有一个小圆圈,其内标数字表示该继电器插接在中央电器装置面板上的位置。如小圆圈里标数字“12”,表示该继电器插在中央电器装置板的第12号位置上。用分数形式标明继电器插脚与中央电器装置插孔的配合。如第12号继电器有4个插脚,在电路图上标有“1/49”、“2/49b”、“4/31”、“3/49a”,其中分子上的“1”、“2”、“4”、“3”是指中央电器装置面板上第12号位置上的4个插孔;分母“49”、“49b”、“31”、“49a”是指继电器上的4个插脚。分子与分母既对应,又在上工艺时已保证不会插错。
  中央电器装置面板上的插头与线束插座有对应的字母标记。中央电器装置面板的背面是各种形式的组合插头,每一个组合插头都有一个英文字母作为它的代号(如“A”为蓝色,是代表仪表板线束插头等),并分别和各线束上的组合式插座插接。几根主要线束各自只有1只组合式插座,在同一线束里,所有导线在同一英文字母下被编成从“1”开始的不同序号。要寻找某一导线,只要根据它在中央电器装置面板的背面接点的位置,就可以确定它在哪一线束里,然后在确定的线束中找到这根导线即可。
  该车电路图导线颜色采用直观表达法,总线路上导线用什么颜色,线路图上就是什么颜色,一看便知。另外,还有一定的规律,如红色多为电源线;棕色为接地线;白黄色用于控制灯;蓝色多用于指示灯或传感器;全绿、红墨或绿黑多用于脉冲式电器等。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2-2-2007 22: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基础,不过很实用的,顶一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7-2007 20: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配上图吧,一一说明更好啊,也更完美。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5-8-2007 11: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附图说明那就更好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0-11-2007 19: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不同厂家的表示方法也不尽相同?!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9-6-2008 12: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实例就好了  
希望能发表些电路的疑难杂证   
互相学习学习  呵呵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2-7-2008 22: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这样也可以理解的,就是稍微费点功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5-7-2008 11: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马上就要从事电气方面的工作,看后很有收获!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0-9-2008 09: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来看,好像已经没有说明图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7-11-2008 0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要配合图片来说明,这样效果会好些~~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4-2009 19: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图怎么理解,还有上面说暖风开关照明灯电路导线的上半段在电路号码为“69”的位置上,下半段在电路号码为“101”的位置上,这个69与101之类的号码是怎么编的,有规律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清雅轩 + 2 回帖有奖【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2-6-2009 21: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好,但是配上图来说明将会更完美。要想看懂楼主写的内容对于我们学车有点吃力,想要了解本文内容要对电路图的一些常用标志很熟悉才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0-8-2009 08: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帖子,我也是搞汽车电气的,对于线束我还有很多地方要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1-2010 15: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关于此方面的课件大家想要可以说一声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5-4-2010 12: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说棕色为接地线,我觉得是写错了吧,我也是搞汽车电气的,除了接地线是黑色的外,从未看见接地是其它颜色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15-1-2025 21:02 , Processed in 0.51738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