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3查看
  • 0回复

[网络开发] 车厂资深工程师眼中的汽车MCU厂家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7-8-2023 0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作者是在国内领先车厂的资深硬件工程师,从其角度,分享对汽车MCU芯片厂的看法及印象。

本文作者:陈卓HNU,发表于《一名汽车电子硬件工程师》

控制类芯片,从我个人接触的顺序来看简单列几个吧,芯驰,杰发,芯旺微,小华,智芯,云途,旗芯微,苏州国芯,紫光芯能,芯海,极海,舆芯,国民技术,豪威,比亚迪,湖南进芯,一共16家。这些只是我个人接触和交流过的一些,可能还有个别遗漏的(有些大公司在拓展MCU的业务,但是材料太多找不到了)。对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几家做一些总结。

紫光芯能——从高端的开始说起,紫光芯能应该是最早推出来量产的高端MCU的,配置豪华到极点,THA6510,5对锁步核,10M Flash,Asil-D简直就是高端中的天花板,从参数上看是比英飞凌的TC387要牛逼一点。只是他基于RISC-V的指令集与ARM指令集有一些区别。在工具链上需要有一点额外的投入,并且牛逼的硬件总是与高成本分不开的。
目前紫光最新的规划也是基于ARM核来做的,并且双核,三核的产品也即将推出,并且了解到目前博世也是在跟紫光开展合作,对于一家跟英飞凌强绑定的国际巨头Tier1,能跟国产芯片合作,也说明我们的国产芯片是越做越好了。

芯驰——芯驰则是国产MCU厂家里面第一个用ARM R核推出高端MCU的厂家,Asil-D,锁步核这些基本上是高端MCU的入场券,只是由于制程和工艺的原因,并没有将Flash做成内置的,这也算是当前的小遗憾吧,但是还是那句话,占据市场先机,芯驰做到了,在今年应该会陆陆续续有一些项目落地开始出货了。
车厂资深工程师眼中的汽车MCU厂家w1.jpg

旗芯微——然后就是旗芯微,旗芯微是我了解到的第三家提供高端MCU样品的厂家,目前他的暴龙系列FC7300已经在今年年初开始送样。只是当前的7300并没有GTM模块,也没有SD-ADC,对于电机控制器,发动机控制器是不友好的。但是在区域控制器,BMS、VCU领域,从我个人理解来看,是非常适合拿来做设计的。作为同出自原NXP苏州MCU团队三家创业公司之一的旗芯微,无疑是走在了三个兄弟的前面。毕竟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市场就那么大,谁先抢占先机,谁就成功了一半。

苏州国芯——这家公司在我写这段话之前还没面对面交流过,只看了该公司的介绍文件。成立于2001年,算是一家老公司了。按照介绍资料显示,在二十年的耕耘里,已经实现累计上亿颗的应用。量产经验是相当的丰富。他在车规序列推出的产品也是基于ARM指令集架构的MCU芯片,在其第二代芯片出来的时候,算法上对标英飞凌的TC275,看着也是很厉害了,只是还没有达到高端MCU通常的门槛,那就是功能安全Asil-D等级。目前其第三代满足功能安全的高性能MCU也已经出来了。对标的竞品上限更是到了TC397这个几乎称为天花板的存在级别。并且目前同一系列的芯片已经有工程样品,算是旗芯微之后的下一个推出的厂家了。并且从其他主机厂也了解到,目前对他们家的评估印象还不错。舆芯——舆芯半导体可能听过的人不多,一家初创公司,专注于高端MCU设计,目前开发的产品主要对标英飞凌的TC3xx,Roadmap也是2024年初提供样品,看起来是不是平平无奇,跟古天乐一样。但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提供基于FPGA搭建的模型验证板,能够快速帮开发者验证自己的算法模型,等到样片出来的时候直接进行移植就好了,所以虽然没有占据样品先发的优势,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弥补了进度上的缺陷。也算是直击用户痛点,帮用户解决了项目进度的问题。
车厂资深工程师眼中的汽车MCU厂家w2.jpg

芯旺微——芯旺微则是所有国产芯片里面最独特的存在,毕竟创造一种新的独有的MCU功夫内核,是我个人觉得真真切切有里程碑的意义,虽然也是借助了一下ARM的指令集衍生出来的。而且芯旺微的优势就是车规芯片占比较大,目前在很多中低端的应用中有相当部分的市场份额,还算是很成功的。去年8月份有幸去过上海芯旺微的总部交流过一次,当然他们目前也是有中高端产品的Roadmap的。

车厂资深工程师眼中的汽车MCU厂家w3.jpg

其余的MCU厂家从我的角度来看有点无法摆脱平平无奇的评价,因为各家的方案全部都是ARM核,对标的竞品也都是NXP的S32系列。在外设接口,内核,工具链,功能,应用领域,功能安全级别,Grade等级等各方面简直一模一样,关键是连开发路线和时间节点也都高度相似。简直是相互杀的一片血海。

总的来说,高端MCU的推广难度注定很大。因为涉及到高端MCU的控制器,其研发投入自然是要比普通的中低端MCU控制器大很多,从底层软件复杂驱动到集成和应用软件的移植乃至后面的台架验证,实车验证,想要完整的走完一套验证流程,Tier1和OEM付出的代价是非常高的。这也就意味着——高端MCU几乎没有试错机会,一旦出问题,就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因为没有谁会给你第二次机会再陪你去试错走一遍。客户还是更喜欢用经过验证的成熟产品,不愿意当小白鼠。所以在今年年底各家的高端MCU出来之后,有潜在客户的这些MCU厂家,该拼的就是谁少犯错了。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1-2-2025 14:00 , Processed in 0.19874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