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4605查看
  • 4回复

行人保护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11-2011 22: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对于行人来说,高速行驶的汽车无疑具有强大的杀伤力,据统计,从1998年开始中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行人超过2万人,约占总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30%。
虽然目前汽车安全设备装备率很高,但都主要集中在乘员保护的主、被动安全方面,没有涉及到行人的保护。欧洲、日本以及美国汽车市场早在2001~2003年就实施了苛刻的汽车碰撞行人保护标准。我国于2005年起着手研究起草,2008年9月通过初步审查,2010年获批,2013年可实施。
《汽车行人保护标准》对于中国交通行人保护的意义重大,有专家估计,此标准实施后,中国每年可挽救2000个生命,减少17000多个重伤人员。
1 行人保护法规现状
1.1各国行人保护法规现状
欧洲于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WG10工作组,开展行人保护的研究,并于1994年在报告中提出了实行车辆行人保护碰撞试验的建议。1997年欧洲成立了WG17工作组,继续开展行人保护方面研究。2003年11月,欧盟颁布了行人碰撞法规“Directive2003/102/EC”,并提出该法规分两个阶段执行。第一阶段由2005年10月1日开始;第二阶段由2010年9月1日开始。但标准中提出第二阶段需进一步验证。2009年,欧盟颁布了新法规“Regulation78/2009/EC”来代替“Directive2003/102/EC”和“2005/66/EC”,解决了两项法规的统一性问题。“Directive2003/102/EC”中规定的第二阶段行人保护要求是不可行的,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并制订了新的标准实施时间。
另外,欧盟新车评价规程“EuroNCAP”早在2003年就将行人保护作为新车星级评定的一项内容,其试验条件比2003/102/EC标准更为严格,是目前最为严格的行人保护评价体系。
日本通过对日本行人交通事故的分析,制订了旨在减少行人头部伤害的行人保护标准,规定从2005年起,所有新生产的乘用车和小型货车需满足该标准,同时,日本J-NCAP也从2003年开展了行人保护的评价,其评价标准是参照欧洲行人保护法规制订的,不同的是J-NCAP只对行人头部伤害做出评价。
与此同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也在行人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在各国的行人保护法规中,欧洲和日本的行人保护法规相对较成熟。同时,全球性技术法规(GTR)《关于机动车碰撞时对行人及弱势道路使用者加强保护和减轻严重伤害的认证统一规定》(2008年版)已正式颁布。
各国行人保护法规主要有以下区别:
只有日本法规未引入小腿部试验,这是根据日本的国情及其行人保护发展阶段决定的。欧洲NCAP对行人保护规定最严格,不仅包括小腿部、大腿撞击发动机罩前缘,还包括儿童头部撞击发动机罩、成人头部撞击发动机罩、成人头部撞击风窗玻璃。只有欧洲NCAP引入大腿撞击发动机罩前缘试验,但此项试验存在的分歧较大,一是人车碰撞姿态复杂,此试验不能再现事故的发生情况;二是研究表明,即使此项试验结果良好,也不一定能起到对行人较好的保护效果。儿童头部的质量3.5kg,头型考虑了儿童颈部的质量,被认为更能反映现实情况。头型与前端各部件的碰撞角度不同,随着GTR9实施,已进行统一。成人头部撞击风窗玻璃试验未被广泛使用,风窗玻璃下端是此项试验的技术难点,若想满足法规要求,还需技术上的不断成熟或可通过采用主动行人保护技术满足法规要求。欧、日、欧洲NCAP、GRT9要求限值各不同,其中欧洲NCAP要求最高。
2009年,欧盟颁布了“Regulation78/2009/EC”新法规,阐明了“Directive2003/102/EC”第二阶段行人保护性能要求已证明不可行。因此,考虑加入行人主动保护系统来达到同样的保护目的,其保护效果在以后实践中加以评估,同时,对于适用车型及要实施的第二阶段的性能限值提出了调整更改。
行人保护法规发展趋势如下:行人保护法规的适用车型不断增大。由于技术与成本问题,行人保护被动安全性能限值要求逐渐放缓,但趋势是要求不断提高。碰撞器的使用不断完善,头型质量、角度等参数已统一到GTR9上。新型碰撞器将会逐渐采用,更能反映人体生物特性的碰撞器会不断开发出来。其中,柔性小腿部发展较快,柔性小腿部制造公司已开始接受柔性小腿部订单,柔性小腿部已进入标定程序的制定阶段。不断加大对行人主动保护系统开发,新的主动保护系统试验设备和试验用碰撞器也在不断开发之中。
1.2 我国行人保护法规现状
我国已从2007年初开始对欧洲和日本的行人保护法规、全球技术法规进行了全面研究,决定采用全球技术法规(GTR9)《关于机动车碰撞时对行人及弱势道路使用者加强保护和减轻严重伤害的认证统一规定》(2008年版)全部技术内容。因此我国《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标准修改采用GTR9,但技术内容是等同采用。
《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标准,通过小腿冲击器与保险杠撞击试验、大腿冲击器与发动机罩前缘的撞击试验、头部冲击器与发动机罩上表面的撞击试验来评价汽车前部结构对行人的保护性能。
我国《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由于GTR9法规使用范围较宽,考虑到国内情况,缩小了适用范围,仅适用于最大设计总质量大于500kg的M1类汽车,其它车型可参照执行。在GTR9法规中提到的行车质量、驾驶员质量和乘员质量与我国其它标准中无相关定义,因此在我国标准中增加了行车质量、驾驶员质量、乘员质量的定义。同时删去了GRT法规第一章目的。
《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GB/T24550-2009)已于2009年10月30日发布,2010年7月1日实施。在2012年C-NCAP9(中国新车评价规程)中对5星级及以上规定必须进行该项试验。
2 行人保护技术现状及应用
通过对事故数据的研究发现,大部分的行人碰撞事故是行人与车身前部发生碰撞,特别是行人侧部与车身前部的碰撞。而绝大多数的严重伤亡是因为行人与车辆的发动机罩、风窗以及车顶发生碰撞而造成的。由图1可见,头部和下肢是行人最常见的受伤害部位。

目前国际上用于车辆的行人安全保护装置主要可分为4大类:一是碰撞缓冲防护系统;二是主动防护引擎盖系统;三是智能安全保护系统;四是车外行人安全气囊系统。几乎所有先进的技术都是以这4类技术为基础研究开发的。
2.1碰撞缓冲防护系统
对于最基本的行人保护技术,主要涉及车身吸能材料的应用,如吸能保险杠、软性的引擎盖材料、大灯及附件无锐角等。其中,在发动机舱盖段面上采用缓冲结构设计,则是目前国内汽车厂商较为常见的做法。
碰撞缓冲防护系统从技术成本上来看,价格相对低廉,因此应用也十分广泛。在国内,中级以上车型,像大众朗逸、新宝来、速腾等都有这种类似设计,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
2.2主动防护引擎盖系统
利用引擎盖弹升技术,使发动机在汽车发生碰撞时瞬间鼓起,使人体不是碰撞在坚硬车壳上,而是碰撞在柔性与圆滑的表面上。在检测到撞人之后,车辆就会自动启动发动机盖弹升控制模块,车内配备的弹射装置便可瞬间将发动机罩提高,相当于在人落下时在下面垫了气垫。
目前,类似技术在本田讴歌RL和TL,日产GTR、350Z和Skyline、英菲尼迪G37、雪铁龙C6等车型上广泛应用。
2.3智能安全保护系统
车辆智能安全保护系统能够对行人采取主动保护,在事故发生以前就及时通知驾驶员,避免车祸的发生或者将伤害降至最小。
该系统包括安全系统、危险预警系统、防撞系统等,涉及到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显示技术、驾驶状态监控技术等。
这些车载设备包括安装在车身各个部位的传感器、激光雷达、红外线、超声波传感器、盲点探测器等,具有事故监测功能,能随时通过声音、图像等方式向驾驶员提供车辆周围及车辆本身的必要信息,并可以自动或半自动地进行车辆控制,从而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
目前,在国内部分雷克萨斯的车型、奔驰和沃尔沃的车型上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系统的智能与先进。
2.4车外行人安全气囊系统
车外行人安全气囊系统,是以气囊为碰撞缓冲装置,为避免人体撞击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发动机盖以及前挡风玻璃附近设置安全气囊,两者配合使用。发动机盖气囊在保险杠上方紧靠保险杠处开始展开。
碰撞前由一个碰撞预警传感器激发,50至75微秒内完成充气。充气后的安全气囊在两个前大灯之间的部位展开,由保险杠顶面向上伸展到发动机盖表面以上,保证了儿童头部和成人腿部的安全。
目前只有在国外一些高档车上才能看到这样的配置。
3 行人保护的推广
虽然目前《汽车碰撞行人保护标准》还是推荐性标准,但已经引起各大车企对此问题的关注,并研究出相关技术(前已叙述),有些已经应用在现有的车型上。可以说行人保护将成为车企之间又一个竞争的焦点。
但是对于这项技术,消费者普遍热情不高,汽车“行人保护”功能难成卖点。相比之下,购车者更关注车内防护,车身是否坚固、气囊是否足够等方面,鲜有消费者会在购车时考虑到行人保护。所以,除一些豪华品牌外,目前众多上市的新车型大多着力宣扬车内乘员安全保护,极少重视行人保护性能。
另外,由于观念差异,个别行人保护设计不仅不受欢迎,还有可能成为部分消费者眼中的缺陷。例如一些车型从考虑保护行人角度出发,在前保险杠等位置放置了高密度泡沫,但此类设计很容易受国内消费者诟病,购车者普遍担心如果撞上的是其他汽车,而自己的车比较软,容易吃亏。由于担心可能引起顾客对车身坚固度的怀疑,许多经销商在销售过程中,很少主动向顾客透露车型保险杠中的泡沫设计。
其实,我国的交通法律法规还是比较健全的,但是为什么交通事故总量依然较大呢?这是因为公众的“安全意识”较差,不仅仅驾驶员违反交通法律法规,醉驾、超速等,行人也常违反交通规则,闯红灯,只要有人敢闯,大部分行人都跟着闯。公众的安全意识不提高,再好的行人保护技术、再完善的法律法规也是枉然。
话说回来,“行人保护”概念的提出以及一些车企的作为,人们应该给予肯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人们应该给予掌声,与此同时,大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安全意识不能尽快提升,“行人保护”概念只能是听起来很美,却不能实现真正的目标。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8-11-2011 23: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LZ说的不错,根本还是要改变大家的思想认识,真正重视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17-8-2015 18:05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1-11-2011 18: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只有合资品牌的高端车型配备了部分功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8-10-2012 10: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起步晚,有问题是肯定的。不过说实话,我们这代届学生可能起不到多大作用,都是一群不到考试就不看书的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9-9-2018 17:11
  • 签到天数: 24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4-1-2018 14: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50至75微秒内完成充气?这个不可能,数量级不对!楼主有做过实验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3-1-2025 11:15 , Processed in 0.516125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