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165查看
  • 7回复

轿车工业“以市场换技术”换来了什么?——绝对深刻!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1-1-2010 17: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轿车工业“以市场换技术”(注)的回顾与反思(看完绝对会让你对中国轿车工业有更深刻更清醒的认识!没有耐心只看红字也行)

金履忠         2006年12月23日

一、如何看待以合资为特点的“以市场换技术”政策

我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8年研制“红旗”轿车开始直至改革开放的初期。这一阶段我国研制的轿车,能够批量生产的只有“红旗”和“上海”牌。“红旗”属于高档轿车,“上海”牌属于中低档,但基本是机关和企业公用。

第二阶段,从80年代初开始,自上而下地停止了这些轿车的生产,转为“以市场换技术”,与跨国公司合资为主;唯一没合资、只引进技术的是天汽的夏利。到2000年以后,大规模鼓励合资,全世界的跨国公司几乎都到我国来合资生产了,外国品牌轿车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95%。

第三阶段,大约2003年后,党中央、国务院号召自主创新,以奇瑞吉利为代表,生产中国品牌的轿车产品逐渐增加,到2006年10月,大抵占市场的27%。

以上看出,我国的轿车工业走了一个“之”字形,第一和第三阶段,国家都鼓励开发和创新。第二阶段就基本属于合资生产了。

党中央、国务院号召自主创新,把他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但批判“以市场换技术”者有之,歌颂“以市场换技术”者也有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拿这个标准来衡量,与跨国公司合资,对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的制造技术和管理、营销水平是起过较大作用的,我国的汽车商品,特别是轿车商品确实提高了一个档次,数量有很大发展;但全面看,副作用太大。

当初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是向外方让出市场,通过合资,消化吸收换来的技术,最后开发出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车型。20多年过去了,结果是,极为宝贵的资源——轿车市场的绝大部分轻易地让出去了,但掌握先进技术,开发有中国品牌轿车的目标,基本上没有达到。

首先“以市场换技术”究竟换来了什么样的技术?

第一、换来的虽比我国原有的技术先进的多,但实际是世界上已进入成熟期、衰退期,甚至是马上就要淘汰的技术,真正先进的技术并没有换来。上海大众1985年一开始生产桑塔纳轿车,德国大众就把这个车型淘汰了,20年来他们已换型四、五次,可是上海大众至今还在生产这种主机未变的落后车型。

第二,换来的仅限于一般制造技术,不包括产品开发方面的技术。 五十铃柴油机和铃木摩托车都曾引进过一定的设计技术,但轿车工业没有通过合资引进设计技术。因此合资20多年,所有合资厂都没有开发出一个新车型,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第三,就制造技术来说,换来的也只是大路货,真正先进的核心技术(如内高压成型、激光焊接等)我国一般都没有得到。弗农(Vernon)的产品周期理论说明,跨国公司搞的合资公司不可能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只有产品到了成熟阶段之后,他们才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他们在中国建了合资企业,同时又向中国出口同样品牌的产品,就是因为出口的商品技术更为先进。

第四,换来的这些制造技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个问题影响太大了。

日本友人伊藤宗太郎10年前就说过:“中国似乎过多地希望外国企业转让技术,但是依靠外企能否实现技术转让,值得怀疑。”

实行“以市场换技术”,与跨国公司合资,外方占领我国市场的目的达到了;我方得到的东西实在太少,损失实在太大,基本没有达到目的。充分说明这个政策对我国是弊大利小,得不偿失,是不成功的。

其次,合资还对我国的汽车产业带来了许多弊端

第一、合资的汽车工业难以成为支柱产业。汽车工业能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所以是支柱产业。但合资的汽车工业却很难起到这个作用。如北京与现代合资后,我方企业原有设备全部弃置不用,又从韩国进口(国家的机床设备产业大体有一半用于汽车工业,这样的合资对我国的机床工业打击太大,也大大增加了合资企业的成本)。一辆索纳塔,只四个轮子、一个电瓶是中国造的,其他全都从韩国进口。这样的汽车工业,能带动我国的相关产业,起到支柱产业的作用吗?

第二、尽管外方的股份没有超过50%,由于外方掌握了知识产权,企业的领导权、话语权实际上都掌握在外方手上。比如企业要害部门的主要职务、产品的质量认证和鉴定、工厂的设计和委托、协作配套厂的选定、产品的改型和和设计费用、进口散件的数量和价格、进口设备的选定和价格等等……,全由外方说了算。以为各占50%的股份,双方就是平等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不看表面现象,而看本质,那么,合资企业实质上是跨国公司设在中国的加工车间,外方是事实上的老板,我方只是打工者。

第三、合资扼杀了自主创新,我方的技术人员不能实现自己的创新愿望。通常合资公司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开发机构,如上海大众成立时就没有;一种有开发机构,但实际上并不搞开发,如一汽大众的产品工程部,名为产品开发,但实际不搞。他的“头脑”——开发机构留在母公司了,合资公司在体制上就被阉割了开发能力。因此合资20多年,没有一个合资厂开发出一个新车型,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跨国公司制定的“技术锁定战略”,就是为保持他们技术上的竞争优势,从而设置种种障碍,限制发展中国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

我方派到合资企业的技术人员,大都很优秀。由于合资企业不搞自主开发,除了离开,就不得不改行,有的甚至变懒了。

第四、合资企业攫取暴利,大头被外方拿走。合资企业生产的轿车价格,曾高出国际市场1倍以上,从而攫取暴利。这些暴利大头被外方拿走,他们的收益约为我方的五、六倍(甚至合资企业亏损,外方反而赢利)。因为除按股分红外,外方还得到技术转让费、CKD散件及设备进口、国产化零件的认证费……等等许多收益。于是就出现这样的怪现象:2003年德国大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轿车,只占它全球产量的14%,但利润的80%却来自中国(美国高盛公司报告);通用公司在美国卖一辆车赚145美元,在中国却赚2400美元(2004年年报)。国家和老百姓于是蒙受了巨大损失。

第五、合资拯救了跨国公司,但有的跨国公司还千方百计扼杀我民族工业。恰似伊索寓言“农夫与蛇”中说的,农夫把冻僵的蛇抱回家,蛇苏醒过来,就追咬农夫的小孩(跨国公司虽未冻僵,但有些正在走下坡路,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正在成为寓言中的农夫,奇瑞、吉利则是寓言中的小孩。吉利被丰田控告“侵权”;奇瑞被通用控告“侵权”。他们都没有站得住脚的理由,以侵权为名,行打压民族工业之实。因为民族企业进入中国汽车市场,他们就不可能为所欲为了。

此外,至少有7个与我国合资的跨国公司把台湾称为“国家”(人民网2004年12月3日《汽车》登载)。在事关我国尊严的问题上,得到我国优惠政策照顾的跨国公司,如此不友好,令人心寒。

第六、国有企业合资后,丢掉了我国的优良传统,使一些干部丧失了锐气、志气和上进心,破坏了企业的和谐气氛。例如企业一把手与普通工人工资的差别,从合资前的四、五倍扩大到五、六十倍;同一级在职和离退休干部的工资差别,从不到一倍扩大到十几二十倍。在合资企业,指导企业的理论基础,已由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创造价值”改变为“利润是管理者、销售人员创造的”,因此他们理应获得高薪。于是干部与工人、干部与干部的关系变得相当紧张,原来比较和谐的气氛被合资人为地破坏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

合资本来的目的,是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开发中国品牌的车型。中方为此曾做过努力,也有过火花,例如,一汽的汽研中心曾成功地为捷达车的尾部改型,还开发过“三口乐”小轿车;二汽的技术中心开发过“小王子”轿车,并为爱丽舍轿车的改型做过积极贡献。

后来由于外方坚决反对,于是知难而退,放弃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目标,变为只追求国产化率和扩大企业的规模。再到后来,有的管理者甚至编造种种神话:什么开发一个车型“要20年”、“需要20亿美元”、“要几代人的努力”、“要耐得住寂寞”等等。总之,在他们那里,轿车的“自主开发很难,不搞自主开发有理”。合资使这些企业管理者丧失了不甘落后的骨气、为国争光的志气,敢于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勇气。

为什么如此?令人怀疑有没有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存在,他们只顾小集团的利益,而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是编造出许多神话。但愿我们的这些怀疑不能成立就好了。

透过上述现象看本质,能说这样的合资企业是“中国的企业”吗?如果说它是跨国公司占领中国市场、控制中国汽车工业的工具,不是更切合实际吗?郭孔辉院士把这种合资比喻为抽鸦片治病,我看很有道理。


二、创新型和技术依附型两类产业和两类国家的比较

首先看两类产业的比较:

1、在税收和工人就业的问题上,创新型企业比合资企业搞的更好。有人津津乐道合资企业的好处就是能提供税收,解决部分工人就业。但是,就同样规模的两个企业比较,创新型企业都比合资企业做的更好,贡献更大。因为创新型企业至今得不到合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所得税两免三减,进口设备免税,进口散件减税),上交国家的税更多。创新型企业解决工人就业没有副作用;而合资企业,只挑选我方的精兵强将,造成中方许多工人失业。

2、收益比较。在合资企业内部,中、外双方的收益,大体是1:5左右,80%以上被外方拿走。而创新型的民族企业,100%属于中方。

3、民族汽车工业拉动的,主要是中国的经济;而合资企业拉动的,主要是外国的经济(因设备和零部件大部分进口)。

4、民族企业自主开发的轿车,多数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主要为小、中排量)而且大量出口轿车,奇瑞还到四、五个国家去建设了中国品牌的轿车厂。可是所有的合资厂,至今还没有一个真正开发过一个新车型,其他就更不用说了。

5、价格对比。民族的轿车企业崛起之前,国内市场轿车的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一倍以上。保守估计,按2003年轿车产量207万辆、只比国际市场价格高一倍计算,国家和老百姓买车,一年要多花1000多亿元。民族工业崛起后,轿车价格大体下降了一半左右,仅计算这一点,民族的轿车企业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就很大了。

6、人才问题关系重大。民族企业锻炼出了一支能打硬仗、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的管理和科技队伍,他们是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希望所在。合资企业的中方科技队伍逐渐退化,消蚀了锐气、志气和上进心,以至于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环境文化氛围。他们也是合资的受害者,我们诚恳地希望他们认真总结经验,找回中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7、精神面貌。在自主创新的企业,有一股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人们和谐相处。在合资企业则很难看到这样的景象。

8、创新型企业才真正是中国自己的企业;合资企业实质上是跨国公司为占领中国市场,控制中国汽车工业设在中国的加工车间。以为经中国政府批准、向政府纳税,解决了部分工人就业问题,合资企业就成为中国的企业。这是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

总之,民族汽车工业,不仅自主开发了轿车、出口轿车并到国外建中国品牌的合资厂,在振兴我国经济等方面成就很辉煌;而且在降低轿车价格,锻炼人才队伍,振奋民族精神,培植企业的和谐气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为民族汽车工业的成就欢呼,向民族汽车工业致敬。跨国公司进入我国,为的是占领我国的市场,攫取更多的利润,决不是来帮助我们发展汽车工业的,有的还打压我民族工业。这一点对他们来说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只是我们有的同志想的太天真了。

其次、再看创新型和技术依附型两类国家的对比。

1、两类国家的汽车工业对比。巴西、阿根廷的汽车工业,走合资道路,技术依赖外国,成为跨国公司的附庸。日本、韩国的汽车工业都重视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成为跨国公司的竞争对手,不仅在世界汽车市场占有重要一席,而且在某些方面有凌驾于欧美汽车工业之上的趋势,说明自主开发大有可为。

2、再看两类国家的经济对比。十九世纪初,美国与阿根廷、巴西基本处在同一水平,都是人口少地方大。美国搞自主创新,经济成长为世界第一。日本、韩国学美国,也搞自主开发,经济发展也很快。阿根廷、巴西走与跨国公司合资的路线,逐渐沦为美国的原材料基地、工业品倾销地和廉价劳动力基地,经济差距越来越大。2004年,美国、日本、韩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分别为4.14、3.71、1.4万美元,而阿根廷和巴西仅分别为0.37、0.31万美元,仅为美、日的1/10左右,比韩国也差的很远。

正反对比,无论一个产业还是一个国家,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掌握主动权,取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相反,与跨国公司合资,搞“以市场换技术”,技术依赖外国,只能做到表面繁荣,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振兴。

我们感到十分庆幸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号召自主创新,太切合我国当前的实际了;抓着了我国经济、科技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拨正了我国汽车工业和国民经济的航向,并开始取得积极的效果。比如创新型企业生产的中国品牌轿车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从不到5%上升至27%左右;按国别分,中国品牌已占第一位;从数量看,出口已经超过进口。


三、如何看待改革开放

有一种片面理解:“开放等于引进外资,引进外资等于与跨国公司合资”。我们认为,开放的实质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和技术。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不必引进外资;即便引进外资也可以不必与跨国公司合资。

在这方面,汽车工业有很好的样板。除奇瑞、吉利、哈飞、长安等创新型企业外,还有只引进资金购买技术,不与跨国公司合资的成功典型。80年代中期,原天津汽车工业公司没有要国家投资,只向科威特贷款,以100万美元购买了日本大发的技术,取得了知识产权,从而生产、改进夏利轿车,滚动发展,20年来,几乎年年赢利。至今在我国的小排量轿车中产销量排第一。他们这种模式的很大特点是掌握了知识产权,从而有权搞技术创新,产品得以不断改进;这与合资企业的外方不许搞技术创新有本质的区别。

遗憾的是,天津这种模式并没有得到推广,却去与跨国公司大搞合资,为什么?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说:“当时我们一无技术,二无资金的情况下要想发展汽车工业,合资是必然选择”。请看,天津汽车工业公司也是“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但他们靠引进资金购买技术,不但掌握了知识产权,而且得到了大发展。可见“合资”并非“必然选择”。

有的企业搞合资,原因主要是缺资金。他们完全可以学习天津的经验,只引进资金购买技术,不必合资。无论贷款还是投资,金融资本一般只要求利润,并不一定要控制我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产业资本合资,情况就完全不同。跨国公司和我们是竞争的关系,正像“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一样,他决不会培养一个竞争对手,决不会把核心技术传授给我们,这已经为20年合资的实践充分证明了。

我们要弄清自主创新的对立面究竟是什么?

一、不是引进技术。引进技术(指买软技术,不是买设备)花钱不多,效果很好,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但过去引进,今后还要引进技术(当然不能只停留在引进上,还要搞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也不是引进金融资本,只要不被他控股,他只会增强我们的经济实力,不会控制我们。

自主创新的对立面主要是与跨国公司合资。前面说过,它们是来抢夺市场、控制我们的,绝不是来帮助我们发展汽车工业的。甚至可以说,与其如此,还不如由外商独资,因为后者只能在市场上与我们竞争,不可能到企业内部来控制我们。其次,靠购买核心技术(软件、专利、芯片等)来组织生产,也是自主创新的对立面。VCD、DVD和国产手机(超过70%的成本用来购买这些核心技术)的生产实践已充分说明,不搞自主创新,不掌握核心技术,是绝对没有出路的。

按照邓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的要求,开放的具体做法,应当与时俱进。经过20多年的实践,早已证明合资弊大于利、得不偿失。就要下决心改正了。


四、经验教训

1、实践充分证明,我国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应当依靠自主创新,这是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建议今后考核干部的标准要改变,不要单纯看GDP、看引进外资的多少;而应当主要看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多少、国家与人民得到的实惠以及科学发展观落实多少。

有的同志可能会说,合资是当今世界的潮流,许多跨国公司彼此都合资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合资呢?这是因为他们彼此之间的合资,和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合资有本质的区别。前一种合资,彼此都是创新型企业,都掌握了知识产权,因此他们的合资是优势互补,彼此平等的关系。在我国,跨国公司掌握了知识产权,我们却没有,因此这种合资实质上是不平等的;合资的弊端都由此而产生。从此看出,放弃了通过合资,发展中国品牌轿车的初衷,不下大力气搞自主开发,不去掌握知识产权,是何等严重的教训啊!

2、奇瑞和吉利等创新型企业的经验说明,自主开发并不像有的同志想象的那样困难,不过几年功夫,他们就把新型号轿车开发出来了。关键是在观念和工作上,要从过去的“自己”开发转变为“自主”开发。詹夏来同志说的好,自主开发就是以我为主,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源进行开发。自己会的自己干,自己不会的用各种灵活的方式让外国人干或与外国人一起干,轿车就这样开发出来了。要害是“以我为主”、“我方掌握知识产权”。当然,将来我们翅膀硬了,也可以自己开发。

3、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轿车工业的道路值得认真总结。当时有三条可供选择的道路:一是在原有基础上改进提高;二是引进资金购买技术;三是与跨国公司合资生产。第一条是可以行得通的。船舶和航天工业采用的就是这条道路,他们今天何等辉煌。轿车工业也可以如此。如果红旗和上海牌第一步买先进发动机装上,再委托意大利等外国公司设计新车型,性能和外观就可大为改善,并可掌握知识产权。同时像奇瑞、吉利那样,以我为主,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抓紧开发,不用几年轿车就开发出来了。遗憾的是第一条道路当时似乎没有考虑;第二条道路天津夏利走通了,又不推广;于是与跨国公司的合资成为轿车工业的主流。

为什么如此?一是上有压力,二是“高起点,大批量”的方针。试想:按第一条道路可能做到高起点吗?按第二条道路也难。如果还有小集团的利益作怪,当然只有求助于合资了。

4、问题的关键在2000年,有同志提出了要赶快大规模合资的建议。他们的逻辑是;入世后国家的利益,不是从我国的汽车工业,而是从税收和就业得到回报;因此国家不必投资汽车工业,应允许外资加大投入;只要在中国制造汽车的企业就属于中国企业;要尽早开放投资体制,再拖人家就不投资了。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没有经验,搞了合资是可以理解的,也取得积极的效果。经过近20年的实践,合资的问题已充分暴露,如此全盘肯定,并主张大规模引进外资搞合资,就难以令人理解了。今天看的更清楚,合资的弊端如此严重,怎么能够放弃我国自己的汽车工业,靠外商投资呢?外商建立的合资企业是中国的企业吗?这个建议提出已六年了,今天有哪个跨国公司不愿到我国来投资呢?他们的分析判断与实际的距离是不是太大了呢?

可是这个建议的后果却很严重,跨国公司于是像潮水般涌进我国,他们控制的合资公司产品占领了我国超过95%的轿车市场。这是不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呢?

5、创新型国家建立在创新型企业之上。要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爱国主义的精神风貌。作为企业,要奋发图强,努力拼搏,坚持自主创新,搞出世界一流的产品(包括世界一流的售后服务)。作为国人,要学习韩国人热爱本国产品的爱国主义精神;美国人因微软而感到骄傲,日本人因丰田而感到骄傲,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因中国品牌占领国内、外市场而感到骄傲呢?这就要对自主创新的产品多一点支持和宽容。因为只有通过使用者的实践、考验,品牌才能不断成熟,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

注:本文所述“以市场换技术”,即指“与跨国公司的合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4-1-2010 21: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说出了国内现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17-1-2010 18: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这就是所谓的合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010 09: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有感触
国内的合资企业,不管是主机厂还是零配件公司
合资的初衷是以市场换技术,结果呢,市场被抢占大半了,技术还是没有学到,倒是让合资厂的部分人靠打工都赚了不少钱,对行业的发展没有一丁点的推进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010 09: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国内的相关产业受到损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0-7-2010 20: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换来啦套红旗壳的丰田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3-8-2010 13: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兴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8-2010 10: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钱被赚走了也就算了

关键是本土大量优秀的大脑被人家花点工资给养废了,这样我们就彻底翻不了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6-11-2024 15:00 , Processed in 0.33563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