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6460查看
  • 11回复

求助:调质,正火,淬火处理 各有什么不同点啊?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9-2009 13: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调质,正火,淬火处理 各有什么不同点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7-9-2009 15: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对你有帮助

淬火+高温回火=调质
钢的热处理工艺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和表面热处理等方法。其中回火又包括调质处理和时效处理。
钢的回火:将已经淬火的钢重新加热到一定温度,再用一定方法冷却称为回火。其目的是消除淬火产生的内应力,降低硬度和脆性,以取得预期的力学性能。回火分高温回火、中温回火和低温回火三类。回火多与淬火、正火配合使用。
将钢加热至某一适当温度(AC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后,再在空气中缓慢冷却的工艺过程,称正火。
淬火:与退火相反 淬火是快速降低金属的温度获得马式体组织。与退火相反,淬火可以增强金属的硬度,但是减少了其韧性和塑性。简单的说就是,硬但是脆。
退火:简单的说,退火就是将金属加热到临界温度后,保温一段时间,随后使其以极缓慢的速度冷却。这是一种很浪费时间的热加工方法,退火可以降低金属的硬度,同时提高金属的塑性和韧性,便于冷加工。简单的说,就是把金属变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5-10-2009 11: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钢铁整体热处理大致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种基本工艺。
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根据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进行缓慢冷却,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为进一步淬火作组织准备。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后在空气中冷却,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淬火是将工件加热保温后,在水、油或其它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65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工艺称为回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体热处理中的“四把火”,其中的淬火与回火关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四把火”随着加热温度和冷却方式的不同,又演变出不同的热处理工艺 。为了获得一定的强度和韧性,把淬火和高温回火结合起来的工艺,称为调质。某些合金淬火形成过饱和固溶体后,将其置于室温或稍高的适当温度下保持较长时间,以提高合金的硬度、强度或电性磁性等。这样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时效处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0-10-2009 22: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火是将钢加热到Ac3点以上温度的奥氏体区域,保持一定时间后在空气中进行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目的是改善钢材的性能,提高低碳、低合金结构钢的硬度,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改善和细化铸钢件的铸态组织,提高其机械性能;淬火是把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3或Ac1)以上,保温一定时间使之奥氏体化后,再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急剧冷却,从而获得马氏体组织的热处理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2009 09: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哪位兄弟说的通俗一点的话,估计大家更好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5-11-2009 21: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9-1-2010 23: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解正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2-2-2010 03: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德捷力/黄诗珂 于 12-2-2010 03:14 编辑

调质:
将淬火后的钢件进行高温(500~600℃)回火,多用于重要的结构零件,如轴类、齿轮、连杆等。调质一般是在粗加工之后进行的细化晶粒,使钢件获得较高韧性和足够的强度,使其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正火:
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正火与退火的不同点是正火冷却速度比退火冷却速度稍快,因而正火组织要比退火组织更细一些,其机械性能也有所提高。另外,正火炉外冷却不占用设备,生产率较高,因此生产中尽可能采用正火来代替退火。
正火的主要应用范围有:
①用于低碳钢,正火后硬度略高于退火,韧性也较好,可作为切削加工的预处理。
②用于中碳钢,可代替调质处理作为最后热处理,也可作为用感应加热方法进行表面淬火前的预备处理。
③用于工具钢、轴承钢、渗碳钢等,可以消降或抑制网状碳化物的形成,从而得到球化退火所需的良好组织。
④用于铸钢件,可以细化铸态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⑤用于大型锻件,可作为最后热处理,从而避免淬火时较大的开裂倾向。
⑥用于球墨铸铁,使硬度、强度、耐磨性得到提高,如用于制造汽车、拖拉机、柴油机的曲轴、连杆等重要零件。

淬火:
将钢件加热到淬火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水、盐水或油(个别材料在空气中)中急速冷却,获取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①使钢件获得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②使钢件在回火以后得到某种特殊性能,如较高的强度、弹性和韧性等
淬火类别
(1)单液淬火
将钢件加热到淬火温度,经过保温以后,在一种淬火剂中冷却。
单液淬火只适用于形状比较简单,技术要求不太高的碳素钢及合金钢件。淬火时,对于直径或厚度大于5~8mm的碳素钢件,选用盐水或水冷却;合金钢件选用油冷却。
(2)双液淬火
将钢件加热到淬火温度,经过保温以后,先在水中快速冷却至300—400℃,然后移人油中冷却。
(3)火焰表面淬火
用乙炔和氧气混合燃烧的火焰喷射到零件表面,使零件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然后立即用水向零件表面喷射。
火焰表面淬火适用于单件或小批生产、表面要求硬而耐磨,并能承受冲击载荷的大型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件,如曲轴、齿轮和导轨等。
(4)表面感应淬火
将钢件放在感应器中,感应器在一定频率的交流电的作用下产生磁场,钢件在磁场作用下产生感应电流,使钢件表面迅速加热(2一l0min)到淬火温度,这时立即将水喷射到钢件表面。
经表面感应淬火的零件,表面硬而耐磨,而心部保持着较好的强度和韧性。表面感应淬火适用于中碳钢和中等含碳量的合金钢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4-3-2010 12: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淬火+高温回火=调质
/ q' e% }! `% t, D- X; i& f' v0 f钢的热处理工艺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和表面热处理等方法。其中回火又包括调质处理和时效处理。
; g* i/ A/ d7 x8 d: S钢的回火:将已经淬火的钢重新加热到一定温度,再用一定方法冷却称为回火。其目的是消除淬火产生的内应力,降低硬度和脆性,以取得预期的力学性能。回火分高温回火、中温回火和低温回火三类。回火多与淬火、正火配合使用。
7 c4 V  B' V/ q. }, n+ D2 _9 o将钢加热至某一适当温度(AC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后,再在空气中缓慢冷却的工艺过程,称正火。
4 N6 v. w6 |- V9 d9 m淬火:与退火相反 淬火是快速降低金属的温度获得马式体组织。与退火相反,淬火可以增强金属的硬度,但是减少了其韧性和塑性。简单的说就是,硬但是脆。) N0 R4 G9 Q/ r7 l3 [+ Q6 M
退火:简单的说,退火就是将金属加热到临界温度后,保温一段时间,随后使其以极缓慢的速度冷却。这是一种很浪费时间的热加工方法,退火可以降低金属的硬度,同时提高金属的塑性和韧性,便于冷加工。简单的说,就是把金属变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8-1-2016 20:24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9-9-2010 13: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各位学习了!希望在实际操作中使用的话,会掌握的更快,现在先多多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4-9-2010 21: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各位学习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9-6-2011 10: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AC3, Ac1, what's the meaing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3-12-2024 03:08 , Processed in 0.26285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