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2835查看
  • 4回复

[设计理念] BMW的模块化和平台战略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7-5-2008 08: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模块化和平台战略为电子技术提供了成比例缩放的基础,而最重要的部件则来自供应商企业。宝马系列轿车通过供应商企业零部件的模块化供应来完成其自身的功能配置。

Dr xlmaier公司从2004年6月起就为BMW公司的1系列轿车提供全部的车内电缆,从2005年3月起,也为宝马3系列轿车提供这类产品。6缸汽油发动机的主控制电缆和发动机控制电缆,包括这些电缆的连接接口,都是按照适时供货的方式直接运送到装配线上。由于采用的是以用户为主导的销售方式,因此Dr xlmaier公司大批量供应时只需4天时间。

在BMW公司研发L2型车架的启动电网时,Dr?xlmaier公司就为自己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在车架研发的早期方案阶段,Resident工程公司就与BMW公司的工程师合作开始研发适合这种车架的启动电网系统。在征求了其他电器元器件生产厂家的意见之后,形成了一个也适用于其他系统车架的基本方案。

蓄电池管理

在宝马3系列的启动电网中,有一个由Hella公司、Autokabel和BMW公司共同研发的传感器,它专门负责蓄电池工况的监控。另外,Hella公司还生产热感应式油位传感器、高置的制动刹车灯和新型中档轿车的内部照明系统。

Hella公司的目标是:保证蓄电池有足够的能量,可靠地完成下次汽车启动。同时,所有的电器功能不仅在正常工作时,即使在车辆维修时也可以随时投入工作,并且有尽可能长的工作时间。也就是说,在特定的工作情况下,也允许蓄电池有控制地放电。而蓄电池这种受控的放电只有在完善的汽车能源管理中,在关键性的监控元器件——蓄电池传感器检测到足够的电流和电压时才能实现。另外,该传感器还对蓄电池的温度进行检测,以便确定蓄电池充电状况。

蓄电池传感器安装在电池的负极处。据Hella公司介绍,在上一级控制器,如发动机控制器的控制下,蓄电池控制器可以“自由分级”地进行能源管理,因此,它可以不受任何车型、车架种类的限制而应用到各种车型中。Hella公司负责蓄电池的电器模块设计生产,Autokabel公司负责将这种传感器集成到蓄电池的负极中,并负责对电子元器件提供必需的机械性保护。

而BMW公司则根据这种传感器实现了自己的多个目标。例如,在这一精确的电流监控下,可以在装配时及时地发现有缺陷的发动机控制器,从而省略了生产费用中的电流和电压检测费用。

车速监控调节系统

在宝马3系列轿车中另一个智能化的电子系统是Bosch公司研发生产的主动式行驶速度调节器,这种简称为ACC的车速调节系统可以识别前方有无车辆,测得前方行驶车辆的车速,并通过对本车制动系统和发动机的控制保持两车之间有一个可靠的安全距离。只要发现监控区域(最大200m)内没有其他车辆时,则自动控制着车辆按原来行驶的速度高速行驶。

1.jpg


被称之为TLA的技术平台,从2003年宝马5系列轿车采用这一技术之后,就成了BMW公司的基本信息系统

ACC系统的核心部件是一个安装有雷达传感器的小匣子和安装在车辆前方的控制器。4束雷达传感器发出的无线电波扫描着车辆的前方,雷达传感器发出一定波长的无线电波,并接收反射回来的反射波。根据这些数据,控制器可以算出前方车辆的间距和车速。除了这种ACC系统之外,Bosch公司还为宝马3系列轿车提供汽油发动机控制器、共轨喷射系统、启动机、发电机、安全气囊控制器、传感器和泊车辅助系统。
2.jpg
蓄电池传感器是BMW公司、Hella公司和Autokabel公司共同合作的成果

通信系统

宝马3系列轿车的所有信息和通信系统都在TLA(高级控制电网)中。这一系统的软件和硬件都是西门子VDO公司的产品。这种系统已经于2003年应用在宝马5系列轿车中,于2004年应用在宝马6系列轿车中了。

这套系统的操作控制界面、应用元件、硬件驱动和硬件始终都是相互分离的,并通过标准的接口连接在一起。采用这种连接方式可以方便地对电器元件进行更换,并缩短产品的研发时间。另外,BMW公司还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理念配置TLA的操作界面,因为它的人-机接口与其他系统是分离的。

为了可以使用其他生产厂家提供的信息和通信系统,TLA也留下了方便的数据接口,使其他生产厂开发的程序可以方便地显现在已有的操作界面中。BMW公司采用的是OSGI数据接口,即一种开放式的网关通信协议。

按照这种方法,宝马公司未来的升级软件或者新的应用软件都可以方便地安装到BMW3系列轿车中了,而且还有可能在汽车维修站为TLA进行软件版本的升级和功能增强。
3.jpg
雷达传感器的4条无线电波射束与前方的车辆之间保持有200m的安全间距,图示为Bosch公司ACC车距保持系统的部件

高保真音响

Harman Kardon公司生产的高保真Hifi音响设备首先应用在7系列宝马车中,经过完善改进后又用在5系列和6系列轿车中。高品质的扬声器以及它们在车架中的机械集成,是这一改进完善的两大要点,从而全面地展示了Logic-7技术的声学特色。

中央扬声器配置方案也改善了低音区的音响效果和声波的传播。两个低音扬声器各自的直径为220mm,安装在前排座椅下方,通过固定在车架上的音箱经特定的侧壁放出声音。

这种由较大的扬声器发声面和侧壁特定空间作为音箱的组合方式有着很高的声压,可以抑制其他车内装饰受激发产生的噪音。

负责中音的是直径为100mm的Metall-Matrix扬声器,按照声学技术的要求进行了机械性集成。由于座椅下方的空间狭小,因此,中音扬声器也呈扁平形状。车内共配有7个这样的扬声器,其中每个车门上各有1个,后方2个,前方仪表板中央1个。所有的7个通道都调整到相同的音高。

4个高音扬声器也是金属矩阵式,安装在反射镜三角区和后窗部位,具有非常好的高音传播效果。除了机械式的制作问题和扬声器本身的质量以外,电器设备的系统环境对音响效果的影响最大。在Logic-7型汽车音响系统中,利用数字式的MOST数据总线系统可以最佳地、无损耗地传递信号,在420W的功率放大器中处理9通道的音频信号。功率放大器从立体声CD的信号中产生出7个通道的环绕立体声和2个低音通道的立体声;而在普通的CD中只产生由Logic-7读出的原来录制时的立体声。最后,该音响系统将原始的音乐通过各个环绕立体声道释放在3系列轿车的车箱内。据Harman Kardon公司介绍,按照这种方式使得宝马3系列轿车内的音响效果可以与音响室或音乐厅中的立体声效果相媲美,使车内的听众享受到音乐大厅中的音乐效果。

车载电视设备

除了听觉享受之外,人们还有视觉享受,而视觉享受正是德国Hirschmann公司产品的特长所在。Hirschman公司是全球第一家大批量生产Hybrid-TV-Tuner混合电视天线的生产厂。由于采用的是特殊技术,该公司生产的车载电视天线可以很好地处理模拟电视信号,即使是车辆在高速行驶时,所处理的图像和音响质量也比传统的设备好,几乎达到了数字信号的质量。这家公司为3系列宝马车提供Hybrid-TV-Tuner车载视频接收天线。这款天线既可接收模拟信号,又可接收数字信号。

4.jpg

Hybrid-TV-Tuner车载视频接收天线的体积并不比传统的车载收音机大

该公司生产的Tuner车载电视设备有两种变型形式:基本型为FBAS型,显示器位置在仪表盘处;在Drive型的变型产品中,车内后座处还有一个显示器。当车辆的行驶速度超过5km/h时,两种类型中前方显示器都停止播放,而Drive型的后排显示器仍然继续播放电视节目。

为了提高电视节目的图像质量,车载天线不仅在数字信号接收和模拟信号的接收中都有多个天线;在Drive的配置中,也可以调制出最佳的接收频率。在FBAS型的接收系统中,只有当接收仪重新回到电视网中时才能自动再现电视节目,否则就要利用菜单进行选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2-12-2016 20:5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3-6-2009 20: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BMW的混合动力到底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2-12-2016 20:5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10-7-2009 10: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忙着换工作了,今天过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6-7-2009 13: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错,我正在做这块的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2-6-2010 21: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好好学习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7-11-2024 08:39 , Processed in 0.33149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