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 1936查看
  • 1回复

材料回收:未来汽车业竞争热点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2-2008 14: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国际市场上,钢材、铝材等基础原材料的价格大幅度增长,材料成本对国内汽车厂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有些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汽车企业的竞争热点之一,很可能就是材料回收领域的竞争。

    材料回收已经成为大趋势

    一些业内专家表示,早在2000年9月,欧盟议会和理事会就颁布了代号为2000/53/EC的报废汽车回收指令。该指令规定,到2006年,每一辆报废汽车平均至少有85%的重量能够被再利用,其中,材料回收率至少为80%。2015年时,这两项指标将分别提升至95%和85%,只允许报废汽车有5%的残余重量被填埋处理。

    随后,欧盟又对该法令进行了修订,同时要求各成员国政府从2007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2000/53/EC指令。汽车制造厂在欧盟国家上市新车时必须出具证明,证明其投入市场的新款汽车在材料回收率方面达到欧盟要求,才能获得市场准入许可证。

    而日本则采取了将可利用的金属及其他零部件从报废汽车中拆除,并进行循环利用的做法。目前,日本的汽车回收利用率已达到75%至80%,其中20%到30%可使用的零部件被再利用,50%到55%作为原材料进入再循环阶段。

    国内企业将面对材料回收课题

    环保节能是汽车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汽车行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汽车报废后能否提高有效利用率和回收率,将是国内汽车厂家未来重点研究的课题。而有些学者表示,对于技术相对滞后、成本压力巨大的国内汽车生产厂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在提高汽车相关材料的有效回收、利用率方面也取得了不少实质性的进展。国内一些厂家的不少新产品,从设计伊始便考虑了材料的可循环使用,基本上达到了当今国际的先进水平。

    据了解,天津一汽生产的NBC系列产品———威姿和威乐轿车,便是将材料循环利用理念导入产品设计、制造等环节的环保产品。这两款车在其仪表板、保险杠等部位大量采用了最新开发的易循环利用的TSOP(烯烃高聚物成型材料),隔热隔音材料部分采用了可回收RSPP(合成纤维和氨基甲酸乙酯)材料,其他部件也最大限度地使用了不含铅的可回收环保材料。

    材料回收给汽车生产带来变化

    一位汽车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国内汽车企业应积极开展可回收材料、环保材料等车用新材料的研究,及时制定最低再生材料利用率标准。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尽早完善回收处理旧汽车、废旧金属、塑料及橡胶等废旧制品的法规,以促进汽车厂家从汽车设计环节就开始考虑汽车原材料的循环利用、清洁生产,推动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适应材料回收的大趋势,国内外的汽车厂家纷纷在新材料应用上下工夫。很多厂家大幅度提高了铝材、塑料等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以提高材料的回收率和再循环使用。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测算,若把汽车上使用的钢材换成铝材后,可以大大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据预测,到2010年平均一辆小轿车铝材用量将增加45公斤,同时钢的使用量减少78.6公斤,预计车重可以减少33.6公斤。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11-3-2008 10: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镁合金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

镁合金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绿色环保工程材料,其比刚度和机械性能均优于铝合金材料和钢铁材料,其密度轻,强度好,减振性性能和抗电磁辐射性能也很优越。目前国外大的压铸公司普遍使用这类材料,中国镁业出口量每年达到50万吨,使用镁合金压铸生产汽车用的变速器,发动机,车身、后盖、仪表盘、方向盘,座椅等部件性能明显优于铝合金材料,汽车重量大幅减轻。且此类材料易于回收,对环境危害小。但是中国汽车产业大部分铸件还是应用铝件比较多,明显落后于欧美国家40年的时间,所以未来中国要想发展本民族的汽车工业,就要转变思路向轻质,节能,降耗的可回收的新材料领域扩展,才是发展的出路。

快速发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5-11-2024 14:28 , Processed in 0.24870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